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克里米亞戰爭

<概述&歷史背景>1854年間,拿破崙三世(路易拿破崙)為了阻止俄國對鄂圖曼土耳其的侵略,聯絡英國對俄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將俄國擊敗。
克里米亞戰爭發生於1854~1856年最初其實是因為聖地保衛權而引起爭執的(俄國的東正教與法國的天主教)因為法國要求聖地保衛權而引起俄國相對的對土耳其提出要求:保護土境內所有東正教徒。而俄國這一舉動使各國認為俄國欲控制土國內政因而支持土國。在一連串的外交活動之後,俄土關係破裂,於1854年兩國開戰。因為土軍打的太出色了,俄軍受不了,故決定擴大戰事,將艦隊駛出黑海,通過兩海峽(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這一舉動引起英法干預(英法艦隊早就有所準備)而後來薩丁尼亞的參戰完全是為了爭取盟邦的原因而參戰的。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場發生在黑海北岸的克理米亞半島,兩方軍隊在塞巴斯托堡這個地方爭戰九個月之久,後來俄軍失守。大局遂定。1856年雙方開始在巴黎進行談判,訂立巴黎條約這個條約主要內容是:維持土耳其的獨立黑海非武裝化禁絕私掠制度....等等這場戰爭是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歐洲列強間第一次發生的衝突,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開始出現了鐵甲艦,以及一些現代武器的出現。還有對俄國而言,這場戰爭顯示出他的落後及大而無當,也引發日後俄國Alexander II的改革。這算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影響。對國際法而言,巴黎條約是非常重要的。英法薩等聯軍認為阻止俄軍越過多瑙河的方法,是直接打擊在俄國東方的心臟:位於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席瓦斯陀普要塞,於是在1854年九月,以五萬餘人登陸於該要塞以北的一海灣,開始進攻該要塞。由於法軍主將拒絕一鼓作氣乘勝向該要塞進攻,於是戰爭遂進入膠著狀態(The Crimean Winter),直到1855九月九日年才攻陷該要塞。國際政治外交方面的重要影響如下:1.薩丁尼亞取得英法的好感,有助於日後義大利的統一;2.俄國被排除於歐洲之外;是自彼得以來最重大的挫折;據說,其軍力要在一個世代之後才得以復原;同時,也使俄國放棄西進,改向亞洲東進,最重要的即是中國、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3.鄂圖曼土耳其的國祚得以暫時延長;4.英國達成了平衡歐陸權力的目的:暫時地削弱了俄國;5.拿破崙三世達成目的,法國再度站起來;6.普採取中立,既討好英法,也討好俄國,之後俄普又交好,為德國的統一帶來助力7.奧國採取中立,得罪俄國;拒絕參戰,又得罪英法;以至於日後1859的薩奧戰爭、1966的普奧戰爭,英、俄漠視之,法國則助薩、普二國。8.總之,克里米亞戰爭為歐洲的權力均衡: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協調」體系,劃上了休止符,新的平衡遂開始醞釀,以法、德兩國主角,先法後德。此外,就小弟所知,在軍事上,該戰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1.為應付大量槍枝的生產需求,英國於恩菲爾德(Enfield)設立一新工廠,採用美國傳入的技術、機器,切割、生產來福槍各部的零件,是為工業革命大量生產概念與軍火生產結合的開始,開啟了「戰爭工業化」的時代,雖然該廠在1855年才開始營運;2.圍攻席瓦斯陀普的景象,與第一次大戰沒有兩樣,只差沒有機槍:壕溝系統、野戰工事以及火砲決定了戰鬥的成敗;此外,在Alma、Balaclava、與Inkerman的緒戰,等於是1866年普奧戰爭於Koeniggraetz的預演,英、法步兵所新取得的來福槍,在射程上(有效射程1000碼)遠勝於俄軍所用的舊式前膛槍(Musket,有效射程200碼),大敗俄軍;3.在海戰方面,在1953年的Sinope一戰中,俄國黑海艦隊船隻,由於加裝鐵甲、使用大口徑,可發射爆藥彈(Explosive shell),使得土耳其的木殼船艦遭受毀滅性的打擊(The Masscre of Sinope),正式宣告木殼船艦的末日;也直接促使英國介入俄土戰爭,為克里米亞戰爭揭開序幕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