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歡樂三國志

【2000年7月】 1.皇帝,快跑! 【2000年8月】 2.貂蟬的魔法愛情 【2000年9月】 3.那一夜,張飛喝醉了酒 4.曹操的不倫戀情【2000年10月】5.聽說關羽投降了6.袁紹曹操的麵包戰爭7.遇見床上的諸葛亮8.趙雲抱娃娃,殺啊! 【2000年11月】 9.周瑜胸口永遠的痛10.一一九!赤壁失火了 11.劉備你非娶不可 【2000年12月】 12.馬超曾經是超人,但是...... 13.誰害曹操黑眼圈? 14.關羽最後的安可曲 15.我決定恨你一萬年 【2001年1月】 16.蠻王孟獲的怪獸兵團 17.司馬懿,你又被騙了 18.諸葛亮的復活惡作劇 【2001年2月】19.振作啊!活著才能當皇帝 20.再見英雄

歡樂三國志選單 回首頁 出版計劃 話說緣起 說書人的二三事 三國狠角色 三國茶室 琳琅閣樓 群雄割據
第一集 皇帝快跑
頭條新聞
西元一六八年‧建寧元年
劉宏即位為靈帝 
西元一六九年‧建寧二年
靈帝尊母親董貴人為孝仁皇太后/任董重 為五官中郎將(皇家警衛指揮官)/大長秋(皇太后宮 殿總管)曹節興起第二次黨錮之禍
西元一八○年‧光和三年
靈帝封何貴人當皇后
西元一八一年‧光和四年
王美人生皇子劉協/何皇后毒死王美人
西元一八三年‧光和六年
張角勢力如日中天
西元一八四年‧光和七年‧中平元年
黃巾賊起兵作亂/何進任大將 軍/皇甫嵩、曹操大破黃巾賊,殺數萬人/董卓代替 盧植任北中郎將(皇家北翼警衛指揮官)/王允下獄/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黨禁解除
西元一八五年‧中平二年
崔烈出錢當上司徒/董卓討伐先零部落
西元一八九年‧中平六年‧光熹元年‧昭寧元年‧永漢元年
靈帝死, 劉辯即位為少帝/董太后暴斃/董卓被徵召進京/何 進被殺,袁紹血洗皇宮,張讓等投河自盡/董卓立陳 留王劉協為獻帝,殺何太后/曹操刺殺董卓
容我多嘴兩句
三國從一開始就是個最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了機會的時代。每一個在三國中冒出頭的角色,不管是大角色或者是小角色,他們都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懂得抓住機會的人。為了抓住機會,每個人使出了渾身解數。有些人憑藉武力,有些人靠著派系的力量,有些人標榜自己的貴族血統……投入了這場英雄出頭的風潮。 故事一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快崩裂前的漢朝,連崔烈這種讀書人也必須花錢買閣揆。固然我們內心有許多感慨,可是換個角度想,崔烈何嘗不也是追隨著當時的遊戲規則,想盡辦法抓住機會,替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呢?可惜時代轉折,快得超乎崔烈的想像,他壓錯寶、也丟了官。在《皇帝,快跑!》的故事中,董卓、曹操、袁紹可以說是創造機會的前三名。他們抓住機會所用的力氣與策略,精確地反映出了未來他們所將擁有的地位以及權勢。 排名第一的董卓接到何進的邀約,立刻毫不猶豫地從西北殺往洛陽城,他接受了李儒的建議,耐心地在城外等待,等發生變亂時,宮廷內部自相殘殺,消耗殆盡之後,再以最輕鬆的方式進入了洛陽城。董卓發揮了快、準、冷靜的風格,充分地掌握住了機會,幾乎是不費一兵一卒,以氣勢奪取了政權。 當然,一開始的第一名未必會持續保持第一,和後來的其他英雄人物相較之下,董卓只是個貪婪的野心家。董卓把得到皇帝、執掌政權當做他野心的終點,開始停下來為所欲為地享樂,忽略掉了長期執政所需要的扎根、擴張以及成長。這些血腥的欲望,幾乎完全消耗掉了董卓統治的正當性。相對於其他人擁有了權位以後的發展,這種以享樂動機的野心,限制了董卓的成長,使他在競爭的路上很早就停頓了下來。 稍微細心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袁紹、曹操是比董卓更加心思靈巧的人。在《皇帝,快跑!》中出現了一個亂世中常見的畫面:統帥被殺,對方心戰喊話,大聲宣布:『投降者無罪!』歷史上,十之八九的部屬都會在驚慌失措的情況下選擇自動投降,少有例外;但袁紹、曹操卻做了一個和其他人不太一樣的選擇──他們發現自己擁有武力上的優勢,立刻決定發揮他們掌握的優勢,進宮去把宦官全部殺光。這樣的抉擇在歷史上少有。一個英雄之所以和其他的英雄不同,很多時候是在於面對機會的關鍵點時所作的抉擇。而這種當機立斷的勇氣使得袁紹和曹操注定要成為三國裡面重要人物。三國當然還有很多懂得抓機會的人。像是靠著宮廷謀殺當上了國母的何太后就是其中之一。何太后擁有皇帝兒子、擁有大將軍哥哥,以她的資源,恐怕宮廷中沒有人是她的對手,可惜何太后性格非常不統一。她可以毒死靈帝的小老婆,可是卻不能貫徹始終,繼續用狠毒的手法去除異己。她一方面用很堅硬的態度面對董太后,一方面又對宦官心軟,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使得何太后很快就被鬥爭下來。至於何太后所倚勢的哥哥何進雖然貴為大將軍,他的表現更像是原來那個殺豬的屠夫。儘管他手下擁有了像曹操、袁紹那麼好的人才,他卻沒有聽進他們的意見;儘管他有那麼高的地位,卻絲毫沒有學會任何宮廷政治的精要,以致最後被宦官們用非常粗糙的手法殺掉。抓住機會或許可以得到暫時的權力,然而想要更長期、扎實地擁有統治權,卻需要更細緻的思維與經營。
梟雄大展威風的時代,其實也就是皇帝最倒楣的時代。光從《皇帝,快跑!》這個書名就知道做皇帝不但不爽、不快樂,還會很倒楣!我相信很多人聽這一集時,都會深切關心九歲陳留王的安危。像陳留王這樣鎮定、會演講、儀表出眾、見過大場面的小朋友,如果生在今日,一定是最受家長老師喜愛、同學崇拜的小孩。可惜陳留王生長在帝王之家,他這樣優質的條件為他帶來的後果竟是受到董卓的青睞,而青睞的結果卻是他變成一個稱職的傀儡,以及痛苦的一生的開始。 這些躲在故事後面的氣氛以及反思,正是歷史最深沈,最迷人的地方……
關心崩潰或是滅絕的人,或許可以在這一集裡面找到一些滿意的答案。歷史上所有的崩潰幾乎都有著相同的道理、甚至是相同的軌跡。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勞倫茲研究過雁鵝的生態發現:雁鵝的交配過程中發現,翅膀肥厚、色彩鮮豔的雄雁鵝較容易吸引雌雁鵝。雄雁鵝同種競爭的結果是翅膀越來越肥厚、色彩越來越鮮豔,一代代下來演變的方向自然也是如此。然而這些同種競爭的優勝者,卻是大自然中的失敗者。牠們因為翅膀肥厚飛不動;因為色彩鮮豔,就容易被獵人發現,這一切都造就了雁鵝面臨滅亡的危機。類似的故事可以在所有面臨崩潰的朝代、組織發現。當同種競爭的方向和自然競爭的方向相反時,崩潰的種子就開始種下了。這樣的思考標準,當然可以讓我們重新用來審視任何組織,或者是當代的政治、教育、經濟……所有的領域。 在《皇帝,快跑!》漢朝面臨了同樣的問題。沒有人意識到整個時代是饑荒的、恐怖的,自然競爭,或是歷史的競爭,需要的是讓人民生活安定、讓人民富裕、讓人民吃得飽。這些歷史進化所需的營養元素,在東漢末年同種的競爭中完全被忽略掉,朝廷上下充滿的是更多的血腥、暴力,女人跟女人吵架,男人跟男人打架,小孩跟小孩鬥爭…… 於是,我們有了那樣的眼光與理解。漢朝崩裂了。
意猶未盡........趕快去買!

鴉片戰爭

英國對中國總共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稱「鴉片戰爭」為「通商戰爭」。第二次是同法國一起發動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結束。鴉片戰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背景
清朝成立以後在將對外貿易限制於廣州,並以十三行來管理貿易,西方人尤其英國希望進一步開放貿易,屢次派使交涉不得開放,埋下兩國衝突的遠因。
自19世紀初葉開始,為了平衡進口中國茶葉等貨物帶來的貿易逆差,英國商人大量向中國走私主要產自其殖民地的毒品鴉片。英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禁止鴉片入口的禁令,賄賂清朝政府官吏,勾結中國走私販子裡應外合,利用特製快艇進行鴉片武裝走私,足跡遍及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吸食鴉片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鴉片大量輸入使得中英之間的貿易由中國的出超變為英國的出超,導致中國境內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財政嚴重受損;朝野上下,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清朝政府開始頒佈禁煙命,並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戰爭經過
1842年7月下旬鎮江失守後,英國軍艦於8月間闖入南京江面,耆英、伊裡布等趕到南京議和。
戰爭結果
在英軍的脅迫下,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中國船隻遭到英國炸毀國際關係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併、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又稱作英法聯軍之役)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名英法聯軍之役或亞羅號戰爭,是19世紀中葉發生的西方國家與清朝中國之間的戰爭。公元1860年,法國借亞羅號事件與英國合派聯軍侵入北京,燒毀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園-圓明園。事件在俄羅斯公使的調停下,雙方簽訂北京條約:除了開放更多港口以外,還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及承認法國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權益。
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是英國政府與中國清政府在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於南京簽署的一個條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結果。
背景
1842年7月,英艦百余艘,官兵約九千人,自吳淞口溯長江西上。進攻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叉點的鎮江。意圖截斷南北交通,阻止漕運。駐守鎮江的一千五百八旗兵與英軍展開激烈巷戰,死傷慘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廢墟。道光皇帝遂決定接受英國的條件議和。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給了英軍五十萬元,作為不佔領的交換條件。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六朝古都南京的下關,於是雙方正式簽定《南京條約》。
經過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英國代表璞鼎查,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在南京江面上的英國「漢華麗」戰艦上簽署了南京條約。隨後,法國和美國強迫清政府分別與之簽定《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廈條約》。真確文本現存於台灣外交部,另一份文本則由英國政府保存。
內容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把香港島割讓(文本上用「給予」字眼)大英;
賠償英國2100萬元「商欠和戰爭賠款」;
增開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連同原有的廣州,共計開放五處通商口岸 ;
兩國平等往來。
廢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
影響
政治:喪失主權
經濟:五口通商
傳教與文化
戰爭的起因
這場戰爭的表面起因是宗教問題。俄羅斯向鄂圖曼帝國提出為保護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聖地」建立俄羅斯的保護地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蘇丹否決。法國的天主教徒和英國的新教徒也反對俄羅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據點的企圖。俄羅斯在蘇丹拒絕後決定以此作為採取軍事行動的理由。1853年俄羅斯與鄂圖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
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鄂圖曼帝國逐漸的、內部的瓦解,俄羅斯認為這是它將它在歐洲的勢力不斷擴大的好機會,尤其是它獲得一個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幹半島的好機會。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統治此時顯然搖搖欲墜,而俄羅斯則爭取獲得對恰納卡萊海峽伊斯坦堡海峽的控制。英國和法國反對俄羅斯的擴張,它們不希望俄羅斯獲得這些戰略要地以維持它們自己在東南歐的勢力和興趣。

戰爭過程
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1855年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這個同盟。奧地利迫使俄羅斯從多瑙河撤軍,但並沒有幫助英法圍攻剋里米亞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艦隊。因此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起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並沒有主動參加這場戰爭。塞瓦斯托波爾被圍攻近一年後英法聯軍佔領了一個重要的堡壘,此後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

戰爭時間表
1853年7月3日:俄軍開入多瑙國家。
1853年10月16日:鄂圖曼帝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3月27日3月28日:英國和法國向俄羅斯宣戰。
1854年4月20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防禦聯盟協議,這個協議在這場戰爭內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奧地利的壓力下俄羅斯撤出多瑙國家。
1854年8月16日:俄羅斯在波羅地海奧蘭的一個要塞被佔領。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
1854年12月2日:英國、法國和奧地利在維也娜簽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戰爭。
1855年5月22日:英法艦隊進入亞速海,但沒有獲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
1856年3月30日:鄂圖曼帝國、俄羅斯、薩丁尼亞、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和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鄂圖曼帝國的領域被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戰爭後果
克里米亞戰爭的後果之一是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神聖聯盟終止。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持中立,戰後普魯士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好,與奧地利的關係變壞,而俄奧之間的關係惡化。英國與法國在戰後也開始與俄羅斯修好,因此奧地利日趨孤立。到此為止奧地利在德意志聯邦中取支配地位,但這個地位日益減弱,而普魯士的地位則日益增高。由此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勢力均衡開始對奧地利不利地變化。奧地利的削弱同時也使皮德蒙特-薩丁尼亞不斷增強。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起了一個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國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薩丁尼亞達到了建立一個義大利王國的目的

克里米亞戰爭

<概述&歷史背景>1854年間,拿破崙三世(路易拿破崙)為了阻止俄國對鄂圖曼土耳其的侵略,聯絡英國對俄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將俄國擊敗。
克里米亞戰爭發生於1854~1856年最初其實是因為聖地保衛權而引起爭執的(俄國的東正教與法國的天主教)因為法國要求聖地保衛權而引起俄國相對的對土耳其提出要求:保護土境內所有東正教徒。而俄國這一舉動使各國認為俄國欲控制土國內政因而支持土國。在一連串的外交活動之後,俄土關係破裂,於1854年兩國開戰。因為土軍打的太出色了,俄軍受不了,故決定擴大戰事,將艦隊駛出黑海,通過兩海峽(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這一舉動引起英法干預(英法艦隊早就有所準備)而後來薩丁尼亞的參戰完全是為了爭取盟邦的原因而參戰的。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場發生在黑海北岸的克理米亞半島,兩方軍隊在塞巴斯托堡這個地方爭戰九個月之久,後來俄軍失守。大局遂定。1856年雙方開始在巴黎進行談判,訂立巴黎條約這個條約主要內容是:維持土耳其的獨立黑海非武裝化禁絕私掠制度....等等這場戰爭是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歐洲列強間第一次發生的衝突,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開始出現了鐵甲艦,以及一些現代武器的出現。還有對俄國而言,這場戰爭顯示出他的落後及大而無當,也引發日後俄國Alexander II的改革。這算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影響。對國際法而言,巴黎條約是非常重要的。英法薩等聯軍認為阻止俄軍越過多瑙河的方法,是直接打擊在俄國東方的心臟:位於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席瓦斯陀普要塞,於是在1854年九月,以五萬餘人登陸於該要塞以北的一海灣,開始進攻該要塞。由於法軍主將拒絕一鼓作氣乘勝向該要塞進攻,於是戰爭遂進入膠著狀態(The Crimean Winter),直到1855九月九日年才攻陷該要塞。國際政治外交方面的重要影響如下:1.薩丁尼亞取得英法的好感,有助於日後義大利的統一;2.俄國被排除於歐洲之外;是自彼得以來最重大的挫折;據說,其軍力要在一個世代之後才得以復原;同時,也使俄國放棄西進,改向亞洲東進,最重要的即是中國、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3.鄂圖曼土耳其的國祚得以暫時延長;4.英國達成了平衡歐陸權力的目的:暫時地削弱了俄國;5.拿破崙三世達成目的,法國再度站起來;6.普採取中立,既討好英法,也討好俄國,之後俄普又交好,為德國的統一帶來助力7.奧國採取中立,得罪俄國;拒絕參戰,又得罪英法;以至於日後1859的薩奧戰爭、1966的普奧戰爭,英、俄漠視之,法國則助薩、普二國。8.總之,克里米亞戰爭為歐洲的權力均衡: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協調」體系,劃上了休止符,新的平衡遂開始醞釀,以法、德兩國主角,先法後德。此外,就小弟所知,在軍事上,該戰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1.為應付大量槍枝的生產需求,英國於恩菲爾德(Enfield)設立一新工廠,採用美國傳入的技術、機器,切割、生產來福槍各部的零件,是為工業革命大量生產概念與軍火生產結合的開始,開啟了「戰爭工業化」的時代,雖然該廠在1855年才開始營運;2.圍攻席瓦斯陀普的景象,與第一次大戰沒有兩樣,只差沒有機槍:壕溝系統、野戰工事以及火砲決定了戰鬥的成敗;此外,在Alma、Balaclava、與Inkerman的緒戰,等於是1866年普奧戰爭於Koeniggraetz的預演,英、法步兵所新取得的來福槍,在射程上(有效射程1000碼)遠勝於俄軍所用的舊式前膛槍(Musket,有效射程200碼),大敗俄軍;3.在海戰方面,在1953年的Sinope一戰中,俄國黑海艦隊船隻,由於加裝鐵甲、使用大口徑,可發射爆藥彈(Explosive shell),使得土耳其的木殼船艦遭受毀滅性的打擊(The Masscre of Sinope),正式宣告木殼船艦的末日;也直接促使英國介入俄土戰爭,為克里米亞戰爭揭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