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日俄戰爭

日俄海戰圖
正當日本帝國主義準備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快的速度在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地區推行擴張主義政策時,它確與對亞洲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商品市場垂涎已久的沙皇俄國發生了巨大的利益沖突,中日戰爭結束後不久,沙俄政府便在德法兩國支持下,決計與日本一決雌雄。
1904年2月7日,日俄兩國斷絕了外交關系。2月8日,東鄉大將派10艘魚雷艇襲擊當時駐在旅順口基地的俄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從而揭開了以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為目的的日俄戰爭序幕。日俄戰爭也是一場以海戰開始,又以海戰結束的戰爭。在長達一年多的戰爭中,日海軍艦隊多次出奇制勝,使強大的沙俄海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在1905年對馬海戰中,日海軍大敗沙俄海軍,對整個戰爭的結局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日海軍偷襲俄國太平洋艦隊的目的是想扭轉日、俄海軍實力對比。開戰前,沙俄以旅順為基地的太平洋艦隊有 7艘戰列艦和9艘巡洋艦。東鄉的艦隊只有6艘戰列艦和6艘巡洋艦,驅逐艦方面俄國海軍占有25︰19的優勢。俄國艦隊兵力超過日本。如果把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兵力也加上去,日本居於毫無希望的絕對劣勢。當時的一幅俄國漫畫,畫了一個粗大的俄國漢子用手指將日本艦隊掀入海中。
俄國漢子用手指將日本艦隊掀入海中
這不僅說明了俄國統治者對日本海軍力量的蔑視,而且也是對雙方海軍實力的描繪。然而,俄國人低估了日本海軍,日本海軍不僅長期以英國海軍為規範進行訓練實戰,精熟戰術,而且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海軍軍令部情報局對俄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動向,以及它在旅順口基地的駐泊和設防情況,展開了廣泛的偵察活動。其間諜“甚至能夠潛入俄國艦隊的駐地和軍艦上,在那偽裝成廚師、司機和理髮師”。大連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地方。當時,日本海軍軍令部情還十分注意利用日英之間的同盟關係來收買英國人,以搜集有關俄國海軍的情報。例如,戰爭初期,一個為日本收集情報的英國間諜,在旅順開了一家木材公司並以此作掩護搜集到大量有關俄國艦隊在旅順基地的部署和港中防御等方面的情報。就這樣,襲擊旅順口前,日海軍軍令部從多種管道完全地掌握到了沙俄太平洋艦隊艦船在旅順港外錨地的确切停泊位置等情況。1904年2月6日凌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 東鄉平八郎 大將在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親自主持襲擊旅順口的作戰會議時,一名情報參謀就發給每位與會的參戰艦長一張“旅順口錨地和港灣平面圖”,並詳細地標明了俄國分艦隊的停泊點以及每艘艦艇的位置。
2月8日下午,日軍突然在朝鮮仁川外海向兩艘俄艦襲擊,翌日俄艦負傷後自沉,日軍登陸仁川,進軍漢城。由於“青木特殊任務班”預先破壞了駐旅順俄軍司令部的通訊聯絡設施,駐旅順的俄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阿歷克塞耶夫對此情況全然不知.當天夜晚,阿歷克塞耶夫 在旅順口的豪華官邸為其夫人舉行盛大的舞會。然而,就在此夜,一向以指揮果斷、戰術刁鑽著稱的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 東鄉大將 乘俄軍不備,派出10餘艘驅逐艦駛進了旅順口基地,晚10時,悄悄地將魚雷發射管對准了俄國艦隊,一共18枚的魚雷突然射向毫無戒備的俄國軍艦。擊沉了俄軍兩艘最大最新銳的戰艦,一艘重巡洋。第二天一早,雙方各出動10餘艘戰艦在遼東灣混戰一場,俄軍失利,退回旅順口。東鄉隨即在航道上設置沉船,並用許多水雷把旅順口圍住,從此俄軍太平洋艦隊被日軍封鎖在旅順港內。
1904年4月12日,東鄉率日軍艦隊進攻旅順港﹔馬卡羅夫將軍不知是詐,率艦隊出港與日艦隊交戰,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被引入雷區触雷沉沒,這位著名的海軍將領隨艦身亡。此後 日本海軍完全奪取了黃海制海權,並不斷掩護和輸送陸軍主力在朝鮮半島及中國遼東半島登陸,有力地支援了陸上日軍的對俄作戰。6月13日,俄國海參崴海軍特混艦隊 再次奉命南下去支援旅順口港的太平洋艦隊。在駛往旅順口途中,先後擊沉兩艘日本運兵船,一度引起日本運輸船隊的慌亂。當俄特混艦隊企圖和旅順口艦隊匯合時,被日海軍上村大將率領的艦隊阻擊。海戰中,“烏里克立”號被擊沉,“俄羅斯”號和“格羅莫鮑依”號被擊壞,並迫使“諾維克”號在薩哈林島附近擱淺,其餘艦船又被趕回了海參崴。隨後的一個多月,被封鎖在旅順口的俄艦隊一直未敢輕舉妄動。7月28日,俄國海軍上將維特埃夫特率領“沙杰里維奇”號等5艘戰列艦再次試圖沖出旅順口,但剛一出港就被第日本情報員發現,立刻報告了日本艦隊,隨之,這5艘俄國戰列艦遭到“三笠”等4艘日本戰列艦的截擊,經過激烈的海戰,維特埃夫特戰死,俄國艦隊又被逐回旅順口。從此,被堵在旅順口的俄國艦隊又失去了攻擊精神,對突破日艦隊重重封鎖不抱希望。於是便把艦炮拆下來充當要塞炮,技術熟練的水兵成了普通步兵。
日海軍在遠東給予俄國太平洋艦隊的一系列沉重打擊,使沙皇政府十分震惊。為此,沙俄政府決定組建第二太平洋艦隊,盡快趕赴亞洲解救被日海軍困在旅順口的太平洋艦隊,並任命原海軍參謀長齊諾維﹒羅日杰斯特文斯基為艦隊司令官全權負責艦隊的組建和指揮事宜。經過這位性格孤僻、固執但頗講效益的海軍上將幾個月的努力,第二太平洋艦隊終於建成了。
1904年 9月26日,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登上了停泊在塔林港的艦隊旗艦“蘇沃洛夫”號戰列艦,檢閱了艦隊。在沙皇的祝福聲中,這支由7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1艘醫院船(由貴族婦女自願參加組成)、1艘工作船 和其他後勤輔助艦船組成的第二太平洋艦隊離開芬蘭灣,駛向遙遠的亞洲水域。然而,整個艦隊 12000 名俄國海軍官兵,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踏上的不僅是一段長達 18000海里的漫長而艱苦的征程,也是一條通向死亡之路。
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 從歐洲起航後,日本海軍軍令部情報局一直密切地注視著這支龐大艦隊的東調航跡。有關其動向的情報源源不斷地出現在日海軍軍令部長的辦公桌上和聯合艦隊的指揮室裡。“1904年10月 3日,艦隊抵達丹吉爾並重新編隊 11月中旬,艦隊繞過了好望角 1905年1月9日抵達馬達加斯加的貝島進行休整修 3月16 日駛出貝島 3月30日出現在印度洋 4月8日通過麻六甲海峽進入南海,在越南金蘭灣休整並與第三太平洋艦隊匯合。就這樣,日本海軍軍令部第三班把俄國海軍的這支遠征太平洋艦隊的一舉一動,嚴密控制在自己的監視之下。這時,日本聯合艦隊開始悄悄制定完整的殲敵作戰計劃。艦隊到達馬達加斯加島時,他們來不及欣賞綺麗的印度洋島國風光,就接到了旅順口203高地失守的消息。旅順口防御戰的成敗是整個日俄戰爭的關鍵,而203 高地的存亡又是整個旅順口的命脈。從 203高地的激戰來看,俄國守軍還算奮勇,把乃木將軍的日軍攻擊部隊殺得屍橫遍野。203高地血戰被形容為:這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戰鬥。”當日軍以數萬人傷亡為代價攻占了血染的 203高地時,陣地上只剩下一個活著的俄國人。203高地的失守使困守旅順口的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衹剩下死路一條。12月6日,冷漠的冬日照著港口中灰色的俄國軍艦,它們是幾次海戰後的劫後餘生者。日軍在 203高地架起大炮,像打靶一樣將俄國軍艦一艘艘轟入海底。東鄉的封鎖艦隊撤回日本,他們進行補充、修整、操演炮術,嚴陣以待,準備迎擊從波羅的海來的俄國遠征第二太平洋艦隊。
俄國艦隊駛到馬達加斯加以北的諾西貝時,得到了旅順口陷落、整個第一太平洋艦隊覆沒的消息,全體官兵猶如雷擊,許多人主張返回彼得堡,衹有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固執地遵照沙皇命令繼續東航,如果能取勝,也許能給俄國撈回點面子。無論如何,當這支遠征艦隊離開金蘭灣時,艦隊更加龐大了。已有88艘各式戰鬥艦艇和1 3艘輔助艦。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駛往海參崴有兩條路可走,即 、對馬海峽和津輕海峽,其中對馬航線最近。從對馬海峽到海參崴只有3天的航行。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在沒有同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就選擇了對馬海峽。
1905年 5月底,俄國艦隊開進了對馬海峽,水兵們一下停止了抱怨,神經緊張的幾乎爆裂。18000海里的航程終於快走到了盡頭,半年的辛苦再過3天就可以永遠結束。大家把多餘的煤袋和易燃的木料全拋進海裡。5月27日,在對馬海峽南口五島列島以西海區擔負偵察監視任務的日海軍偵察船“信濃丸”透過黑夜和海霧首先發現了緩緩北上的俄國“奧勒爾”醫院船的燈光,那些貴族婦女們公然違抗了 羅日杰斯特文斯基 的燈火管制的命令。拂曉,“信濃丸”看清了俄國大艦隊。“信濃丸”一面對其監視,一面立即向聯合艦隊司令部發出了預先定好的“今天天氣晴朗,但海浪很高”的密碼電報,其譯文為“發現敵艦隊”。接到“信濃丸”的報告後,東鄉大將 旗艦“三笠”號戰艦 即該升起了Z字旗 號令日本聯合艦隊出擊 東鄉旗下兵力有:4 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1艘海防艦 一共有48艘各戰戰鬥艦艇。出戰前一段精神講話:帝國興亡在此一戰,我軍將士務必全力奮戰.即率領艦隊去迎擊沙俄艦隊。中午13時45分,兩艦隊在對馬海峽的沖島附近相遇了。當時俄國的總計共88艘的各式艦艇 正排著整齊的三列縱隊緩緩前行,航向東北,日艦隊航向西南,雙方航向交錯。
當兩艦隊相距4海里時,日艦隊突然來了一個180度的U型轉彎。東鄉的目的是為了按照孫子兵法所學佔上風處者得利,日本艦隊實際上可利用北風可吹散硝煙,防止敵彈濺出的浪花迷惑炮手射線,而風朝俄國人刮會給俄艦水線上的炮口造成威脅。日本艦隊在U型轉彎處付出了代價,因為定點轉彎時為俄國人提供一個固定射擊點,所以幾乎每艘日艦都在轉彎點上受到了炮火的洗禮,而且日艦在轉彎時無法發炮。羅日杰斯特文斯基上將立刻抓住了有利時機,14時8分,俄艦在10000米距離上 首先開炮。俄國戰列艦305mm的前主炮炮火給日艦沉重打擊。3艘日艦受重傷,1艘喪失活動能力。日艦隊完成其代價高昂的轉彎後開始與俄艦隊平行前進。不久,日本艦隊利用其航速優勢 壓向俄國艦隊正前方,逼近俄艦隊偏離原航向。“三笠”是1902年在英國下水的新艦,排水量15140t,有4門305mm主砲 最大戰速24節 帶有瞬發引信的高爆炮彈。東鄉冒著“蘇沃洛夫”號的猛烈炮火向敵艦逼近。當雙方距離接近至6500米時,日軍全艦隊火炮突然一齊發射,第一波攻擊就擊傷了“蘇沃洛夫”號,第二波齊射後“蘇沃洛夫”號大破 機輪進水 艦橋起火,羅日杰斯特文斯基 和艦長雙雙負傷,炮塔失靈,無線電被擊壞,俄艦隊開戰之初便喪失了指揮能力。14時25分,日本艦隊採用“ T”型射擊隊形,雙方距離180 0米,東鄉下令使用穿甲彈,日軍集中炮火把俄國三行縱列排頭的“蘇沃洛夫”號“奧勒爾”號“波羅丁諾”號等三艘主力戰艦打成一堆水上廢鐵,舜時火光沖天哀號四起,俄“烏伊魯”號驅逐艦迅速向旗艦併攏,接走了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和艦上的傷員。
14時50分,俄國裝甲艦“奧西里亞比亞”號也被打成一衹蜂窩很快的也沉沒了。日落前日本戰艦“富士”的一發炮彈再次擊中“波羅丁諾”號炮塔,引起鍋爐爆炸,旋即沉沒,全体官兵僅一名幸存。夜幕降臨後,東鄉下令驅逐艦前去收拾“蘇沃洛夫”號,晚 7時在日艦兩次魚雷齊射後,13500t的“蘇沃洛夫”號在跑了半個地球後找到了自己的墳墓。就在“蘇沃洛夫”號被魚雷擊沉沒半小時後,俄艦“亞歷山大三世”號也因連續誘爆,沉下去了,艦上900名官兵被日軍俘虜。在夜戰裡,日軍的驅逐艦,像食人魚一樣一直不停地追擊著繼續北上的俄國艦隊,視機進攻,先後又使1艘俄國戰列艦和2艘裝甲巡洋艦被擊毀,而日艦則損失2艘驅逐艦,擊毀1艘魚雷艇。俄國海軍少將恩奎斯特對於去海參崴已經絕望,趁黑夜中的混亂,把他率領的 4艘新式快速巡洋艦調頭南下,開往中立國菲律賓,得以逃生,而這時的東鄉正率領日本艦隊主力 悄悄連夜趕往北方的郁陵島附近設伏,等待繼續趕往海參崴的殘存俄國艦隊。
5月28日早晨當 涅波加多夫 海軍少將 指揮的俄國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艦隊殘部開到郁陵島南方60海里處時,又被等待在這裡的由28艘各式戰鬥艦挺所組成的日本艦隊包圍。上午9時日軍旗艦“三笠”艦升起戰鬥信號,日本戰列艦一齊開火,俄艦奮力還擊,打到10時45分,身負重傷的“尼古拉一世”號艦長斯米爾諾夫沉重地說:今天我們的情況是不能再打了,除了投降,別無出路。他的話無疑代表了大家未敢說出的想法。涅波加多夫環顧四周,點頭同意,他下令升起了白旗。就在 海參崴港門前,俄國太平洋艦隊投降了。
為於台灣的日俄戰爭紀念碑(現已拆毀)
從日本艦隊向俄國遠征聯合艦隊發起攻擊,到俄國原第三太平洋艦隊司令涅波加多夫海軍少將命令殘存艦船向日本海軍投降為止,這場惡戰持續近30個小時。進入對馬海峽和日本海的38艘俄國作戰艦中,被擊沉或自沉23 艘,被俘 9艘,逃往中立國港口3艘,僅有3艘驅逐艦突破重圍駛入海參崴。海戰中,俄國官兵戰死483人,傷80 0餘人,被俘6100餘人。艦隊司令羅日杰斯特文斯基上將的旗艦“蘇沃洛夫”號被擊沉,他本人身負重傷,被日軍俘虜。日方僅損失了2艘驅逐艦1艘魚雷艇,傷亡共700餘人。日本海軍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將俄國勢力徹底趕出中國東北。
geovisit();

戰爭

中外戰史─越南戰爭
中外戰史─越南戰爭
壹前言
自從一九四五年來越戰可分成下述階段
  1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四年的法越盟軍作戰
  2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美軍介入越戰
  3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越南化
  4一九七九年中越共邊境戰爭
  本文僅就前三階段作介紹,首先簡介前三階段的大事記要
1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胡志明宣佈獨立  2一九四日六年九月十九法越戰爭爆發
  3一九五四年五月奠邊府法軍向越盟投降 4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簽署日內瓦協定
  5一九五五年十月廿六日越南共和國成立 6一九六三年十一日一日西貢發生政變
  7一九六四年八月三日發生東京灣事件  8一九六八年一月卅日越共發動第一次春
季攻勢
9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五日尼克森實施越戰 10一九七0年五月一日美越軍進入高棉
   越南化政策 作戰
  11一九七二年三月越共發動第二次春季 12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簽署巴黎和約
    攻勢
13一九七五年一月七日越共再度發動攻 14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阮文紹決定放
    勢 棄中央高地
  15一九七五年四月卅日越南淪亡
貳作戰地區簡介
一概述:
越南位居中南半島之東,位於北緯八度卅三分至北緯廿三度廿二分,東經一0二度四
分至東經一0九度廿分之間,南北長東西窄,形狀如英文字母的S。北和中國廣東廣西
雲南接攘,西和高棉寮國相連,東南西南分別瀕東京灣南中國海及暹羅灣。
  面積:卅二萬八千多平方公里。
人口:二六四0萬︵一九五四年︶。
 二山系:主要山系有三 
1北山山脈:位越南北部,為雲高原向東南之延伸,形成中越之界山,平均標高約在
        一千公尺左右。
  2橫山山脈:亦源自雲貴高原,縱貫越南西北,為越南與寮北之天然疆界,平均標高
        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左右。
  3安南山脈:來自雲貴高原的無量山脈,為越南與寮南之界山,向東南延伸形成越南
中部之高原地帶,平均標高亦在一千公尺左右。
 三水系:主要水系有二
  1紅河水系:上游源於雲南,總長一一七0公里,由海防注入東京灣,其下游沖積而
        成的三角洲,為北越最大的平原精華區與工業中心。
  2湄公河水系:上游為瀾滄江,流經中國西南諸省及寮泰高三國,而由越南南部
        流入南中國海,其下游所沖積的平原為全越最大的平原為馳名世界的
        米倉。
 四氣候:
1由於越南居低緯度,四季溫差不大,最北端冬季之最低溫約在攝氏十六度C,最南
   端則在廿二度左右。
2就降雨狀況而言,一年概分為乾濕二季,北緯十一度以北地區,兩季恆為五月至九
   月,年平均降雨量約為一八00公厘;以南地區則為五至十一月,年平均降雨量為
三000公厘。
3雨量充沛,適合植物生長,故境內山地多叢林,平原多沼澤與高莖植物,尤以湄公
   河三角洲為最。
五人文概況
1種族:以越南族為多數,約佔總人口七十%,其次為高棉族及泰族,一九五四年有
      華僑約一五0萬左右。
2語言:以越語及法語為官方語言,華語也相當普遍。
  3宗教:以佛教為主,信徒約佔總人口八十%以上,由於勢力龐大,其領導人往往可
      以左右政局。
參法越盟作戰研究
一戰爭緣起
越南原為中國藩屬,一八八五年中法安南之役清廷將其割讓給法國,法國復於一八九
二年征服寮國,加上早在一八六三年即佔領高棉,一併將之納為殖民地,統稱為法屬印度
支那。
法國為安撫三邦人民,准許各自保有其原來王朝及官制,但一切大權卻完全操縱在法
國人手中,由於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渴望獨立自由的民族意識油然而生,可歌可泣的反
法運動時有所聞,越共就假藉民族主義之名,披上民主自由之外衣,竄起於此時。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武元甲潛回越南,美軍為獲取越南日軍情報並誤以為其係民族主義
者,因此協助其建軍,一九四五年四月武將其軍隊改名為越南解放軍,由於越南長期淪於
異族統治之下,因此胡志明等人的活動很容易爭取到民心,到了日本投降的前夕,其勢力
己擴張到河內,日本投降後第三天,胡志明率領八百名解放軍進入河內,以越盟中央委員
會主席名義,號召越南名流志士共組臨時政府,經胡志明登高一呼,立即聞風景從,八月
廿四日保大王被迫退位,九月二日胡志明正式在河內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後,盟軍總部將越南境內的日軍以北緯十六度為界區分為
南北兩區受降,北區由中國負責,南區由英國負責。英軍接收南越後即協助法國建軍,運
送法國遠征軍,轉運武器彈藥,以利法國對南越的征服,並重建法國的統治。一九四五年
末中國軍由盧漢率領佔領北越,胡志明深恐盧漢干涉越南內政,製造戰爭,乃於一九四六
年三月與前法國代表聖安東尼簽署協議,准許法軍合法進駐北越,接替中國軍隊︵胡志明
相信打敗法軍較打敗中國軍容易︶往後,法國仍希望統治越南,雙方即衝突不斷,一九四
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當胡志明獲悉法軍計畫向越盟發動攻擊時,乃向法國宣戰。
  法越戰爭初期,越盟建軍猶在萌芽階段,力量脆弱,不堪一擊,因此只能退守山區,
一九四九年秋中共軍隊自長江流域進入西南邊疆,對越盟的抗法軍提供了及時的支援,一
九五0年初,正值抗法戰爭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時,胡志明潛赴中國大陸向中共求援,
中共即派羅貴波為政治顧問團團長,向北越當局提供有關財經組訓民運思想教育與
思想改造及革命鬥爭等工作經驗,嗣後又以陳賡為中共黨中央代表的身分,協助北越訓練
其黨政幹部及軍隊,並直接指導越軍作戰,又以韋國清任軍事顧問團團長,給予戰略戰術
方面的指導,且協助北越軍遂行多次戰役並指導一九五四年五月的奠邊府戰役。
  一九五一年胡志明將印度支那共產黨改組為越南勞動黨,亦即越南共產黨,越盟一詞  
遂逐漸廢棄不用。
  一九五二年一月黑河西岸除少數據點外,幾乎全為越南控制,九月越共為協助寮共之
叛亂,企圖進兵寮國,一九五三年法軍為阻止越共西進,遂依馬奇諾式之傳統守勢思想,
佔領奠邊府以待敵決戰。
二奠邊府會戰研究
1作戰地區簡介
奠邊府位於寮越邊境附近,距中國大陸一三0公里,距寮國十六公里,是一個位居
  群山中的橢園形盆地,南北長約二十公里,東西寬約八公里,為北越進入寮國必經
   之地,人口約一萬,大都以務農為生,奠邊府盆地平均海拔三七0公尺,環繞四週
   的高地平均海拔達一一00公尺以上,高地上森林密佈,由地形來看,越共以少數
   兵力佔領四周要點就可以瞰制盆地中的法軍,同時又因空間狹窄,使法軍失去內線
   作戰成功的條件而處於不利態勢。
  2法軍為何在此和越盟決戰
   法軍原處於不利態勢,若為求安全而佔領四週高地,則又顯得兵力不足,再說奠邊
   府遠離法軍河內基地,必須依靠一條既遙遠又脆弱的空中補給線來維持戰力,所以
   未開戰之前,法軍失敗己成定局。但為何當年法駐越印度支那軍的總司令納瓦爾又
   為何欲在此地和越盟決一死戰?根據納氏日後回憶,大致可以歸納出下列理由:
   防禦寮國是當時法國政府的政策,但在中南半島的法軍實在沒有多餘兵力可以部
    署在寮國境內,所以選擇一重要地形加以固守以阻止越盟進入寮國似乎為一節約
    兵力的可行方案,奠邊府正是寮國皇都鑾勃拉邦東面群山中的唯一門戶,納氏相
    信,在國內增兵到達前,暫時固守此地區確有必要。
   根據判斷,法軍若不立即佔領奠邊府,則短期內該地將成為越盟軍第三十六師的
    作戰基地,越盟可由此輕易擊滅西北高原地區效忠法軍的汱族游擊隊,並從而向
    寮國心臟地帶進出。
註:納瓦爾之構想為:
在奠邊府建立堅強的防禦據點,並在周邊建立支援防禦陣地,以重砲鎮守,並有
空軍支授。鼓勵越盟軍向強固陣地進攻,然後集中強大火力,摧毀越盟部隊。
法軍也了解到法軍無足夠兵力防守周邊高地以確保補給線的安全,法軍必須空中補
   給線維持戰力,針對以上弱點,法軍曾經過極慎重的考量與激烈的辯論,並曾聘請
   甫參加過韓戰熟悉俄製火砲的美國軍事專家提供意見,最後終於得出以下結論: 
   越共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從遠在四百公里外的諒山去補給與維持一支足以威脅
    奠邊一萬四千名以逸待勞法軍的兵力,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配有少數砲兵的加強步
    兵師而已,法軍有能力將其擊敗或擊滅。
法軍掌握絕對的空優,可以早期發現越共的行動,以空中攻擊妨害其集中機動
    並摧毀其補給系統。
根據美國專家的保證:
A越共的火砲口徑及射擊技術,無論如何也無法利用盆地四週高地直接指向奠邊
 府機場及盆地中央之法軍主陣地,除非越共將其火砲放列在面向盆地之前斜面
 上,但法軍之砲兵及空軍能立即將其摧毀。
B法軍在掌握空優之狀態下,空運空投必可保持不輟,最低限度夜間的空中補給
 作業不會有問題。
納氏深信,剛在一九五三年板門店韓戰戰停協定簽過字的中共,將不會直接介入
 越戰。
美國自一九五0年起即給予法國大量的軍援︵每年約五億美元︶,以對抗共黨,
    依據法軍在奠邊府戰況緊急時,可獲得必要的協助。
根據上述分析與判斷,納氏認為此一行動方案具有相當成功公算的機會,便決定佔領
奠邊府,構築工事,等待越共到達相機決戰。
3雙方兵力
法軍
步兵十二個營傘兵二個營一0五榴砲一個營一五五砲一個營,兵力約一萬
    四千人。
越盟軍:
    越共在中共全力支援下,從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上旬至一九五四年二月下旬,短短
    三個月的時間在奠邊府四週部署了三個步兵師︵三0八師三一二師三一六師
    三0四師︶及一個完全由中共訓練與裝備的砲兵師,兵力約四萬人。
4作戰經過
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二日越盟軍三0八師對卡布雷列發起攻擊,並於三月十三日攻
 陷,三一二師在砲兵支援下於十五日攻陷東北方據點,三0四師則向伊沙貝爾壓
 迫,三一六師則向則東南方向奠邊府進迫。
法軍於三月十五日以傘兵戰車奪回卡布雷列,三天後又主動放棄。
三月十八日法軍機場外圍據點失守,機場受威脅,十天後機場無法起降飛機。
三月三十日越盟軍發動總攻擊,奪下外圍據點,守軍糧盡援絕,到五月七日向越
 盟軍投降。
5法軍失敗原因檢討
將決戰地點選擇距離基地遙遠,且無地面補給線可通達之處,致持續戰力無法保
    持。
對奠邊府周邊的地形未作深入的研究,致陷於內線作戰最不利的狀況。
始終居於被動。
6法軍對各項因素之評估檢討
法軍認為其在奠邊府作戰中有能力做到:
A以空中偵察,早期發現越共行動而攻擊之。
    B以空中攻擊或砲兵射擊,摧毀越共任何可以直接威脅機場的砲兵陣地。
    但事實上:
A共軍在濃密的森林中運動,避開了法軍的空中威脅。
B作戰沒幾天,機場即被迫關閉,法軍不但無法實施空運作業,而且連夜間的空
     投補給,也大半落入敵手。
C因此,法軍犯了高估自己能力的錯誤。
法軍對越共能力的判斷
A越共到達奠邊府的兵力不會超過一個加強步兵師。
B越共砲兵之口徑數量及射擊技術都不值得重視。
但事實上:
A越共到達奠邊府的兵力為三個步兵師及一個砲兵師。
B越共不但在砲兵的口徑與數量上壓倒法軍,而在射擊技術上也十分高明。越盟
利用坑道戰術,將重砲掩埋於面對奠邊府的四週山前,而不是山後,法軍砲兵
     幾乎均毀於此一戰術。
C因此法軍犯了低估敵人的錯誤。
法軍對中越共行動的假定
A越共的基地在諒山︵距奠邊府約四百公里︶,越共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以支援
 奠邊府的作戰。
B中共不會直接介入。
但事實上:
A越共的基地在距奠邊府約一百公里的中國大陸。
B中共約以五萬名人力二百門大砲支援越共的作戰。
C因此,法軍犯了一廂情願判定敵人行動的錯誤。
法軍對美國的期望
A法軍之所以願意在奠邊府與越共決一死戰,其主要理由之一,即是美國默許將
 以海空軍武力支援法軍。
B美國在戰況危急時,基於其他考量,拒絕對法軍施予援手。
C法軍犯了將成功建立在依賴別人援助上的錯誤。
7奠邊府戰役的教訓
為將者必須對野戰用兵的基本原則有相當的研究。
狀況判斷不可高估自己低估敵人,料敵務必從寬。
不能以自己一廂情願的思維來判定敵人的行動。
不可過份依賴別人。
肆美軍介入越戰研究
一美軍介入越戰
1一九五四年十月廿三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在最後一批法軍撤離中南半島後宣佈直接支
   援南越政府
2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二日首批美軍顧問三百人到達南越,協助訓練南越三軍
  3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美國在南越成立軍援司令部,顧問二六四六人,一九六三年則
   達一六七三二人
  4一九六四年八月東京灣事件,詹森總統派遣戰鬥部隊至南越抵抗共黨侵略
二美國在越戰的戰爭指導─有限戰爭
美國在越戰中採行有限戰爭的政策,企圖在不擴大戰爭規模的原則下,以戰逼和。因
此美國一面向南越增兵,加強軍事行動,協助南越軍在十七度線以南地區剿共,以迫使共
黨接受和談,一方面又儘力阻止戰爭擴大,禁止美軍將地面戰事帶出南越,對北越轟炸的
目標也須經過慎重選擇與批准,以避免前蘇聯及中共參戰。因此,駐越美軍任務可歸納為
以下三點:
1沿南越漫長的邊境線,堵住共黨的滲透。
2協力南越政府軍擊滅境內的越共游擊隊。
  3依命令對共黨的後方基地滲透路線與庇護所做選擇性的轟炸。
在此錯誤的戰爭指導之下,美軍在南越作戰會產生如下之困難:
  1不知道向誰宣戰: 
   是中共或蘇俄嗎?若宣戰則可能引發核子大戰,故不可能向兩者宣戰。
是北越嗎?美國曾表明不願摧毀北越政權的立場,故也不是北越。
  是越共嗎?美國根本未承認這支寄生在南越的共黨組織與軍隊,故也不是北越。 
  美軍自從介入越戰就不曾向誰宣戰過,連宣戰隊象都無法確定的戰爭,又如何擬定作 
  戰構想?又如何指導會戰?又如何贏得勝利?
  2不易捕捉殲滅敵人
找不到敵人:由於越共份子與南越人同文同種,只要他們一進入南越境內,就可
以立即消失在黃皮膚黑頭髮的人海中,美軍居於明處,空有強大的兵力與火力,
反落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堵不住敵人:由於美軍不能越界攻擊,所以只有採取治標的方法,沿邊境線部署
    兵力,堵住共黨滲透的路線,以截斷越共游擊隊兵力的增長與持續戰力的來源,
    但是南越的邊境線過於漫長,而且地形又過於極端複雜,美軍的堵塞行動可說全
    無效果。
打不著敵人:在一九六八年越共發動春季攻勢之前,越共在南越戰場始終對盟軍
    以游擊戰行持久性的戰略消耗,盟軍一直找不到機會打擊越共的主力,使得戰爭
    一直陷於膠著。
追不上敵人:由於越共隨時可以進入北越高棉寮國等美軍的限制區尋求庇護
    ,美軍只能望邊境興嘆。
因此此項政策為一項極嚴重的錯誤,理由如下:
  1目標與手段相矛盾:美國的目標是迫和,而政策則是不擴大戰爭。但要迫使越共和
談則必須施加軍事壓力而擴大戰爭規模,如此則違背政策;但若不擴大戰爭規模, 
,卻無法迫使越共和談,而無法達到目標。
2使美軍沒有宣戰的對象,且落入被動挨打的地位。
三美國若大舉進攻北越,中蘇共反應分析
 1韓戰越戰時空之比較
A時代背景不同:韓戰發生於一九五0年,是時中共一面倒向蘇共,故中共聽命於
    蘇共,傾其全力抗美援朝;而美軍介入越戰則在一九六五年,此時中蘇共為爭領
    導地位而反目成仇其至兵戎相向,兩國在邊境上以重兵相對峙。
   B地緣位置不同:朝鮮半島緊鄰東北及蘇俄遠東軍區,故兩共可就近支援;越南近
    中國南方諸省,但卻遠離蘇俄,中共可直接支援越共,蘇共則否。
   C結語:不應以韓戰之狀況來制定越戰之政策;因地緣關係,中共在越戰中扮演著
    比蘇俄更積極與更重的角色。
2蘇共反應之分析
A直接出兵:由於中共對蘇共深具戒心,不會同意蘇軍假道中國大陸出兵越南。若
      俄軍經海路運兵,除要有龐大海軍兵力外,尚須通過美國的海上封鎖
      區域。
B間接出兵:中共不可能再受其指使,而北韓外蒙皆為遠離越南之小國,故沒有間
         接出兵的條件。
C與美國進行核子大戰:蘇共在核子武器的精確度及威力均未超過美國,若以核子
      武器攻擊美國,將使中共漁翁得利。
D加緊物質援助,並在國際上叫囂美國侵略越南。
3中共反應之分析
 中共若欲參戰,必須先慎重考慮以下問題:
A是否有能力同時面對國軍蘇共美軍三方面之敵作戰。
B在文革內部混亂之際能否適時動員與集中足夠之兵力參戰。
C支援北越之行動是否會危及其權力鬥爭的進行。
D在經濟上是否有能力再支援一場可能比韓戰損失更大的戰爭,而在思想動員民
    心士氣方面又如何?
四一九六八年越共春季攻勢研究
胡志明將赤化南越區分成鬥爭均勢與反攻三個時期來進來,依照一九六三年至一九
六五年南越政局的動盪及越共活動囂張來看,南越被赤化乃眼前之事,但由於美軍的介入
,使得越共垂手可得的利益又無法到手,因此越共能否赤化南越的關鍵在於能否迫使美軍
撤兵上,美軍若撤兵,則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然而如何才能使美軍撤兵,依據對法戰爭的
經驗,在主客觀條件均有利之時,只要再創造一次奠邊府式的勝利,即可達到目標,這就
是越共在一九六八年春季攻勢中刻意尋求一次決定性會戰的原因。
  至於越共為何選擇溪生為會戰地區,其原因一致如下:
  1溪生與奠邊府相極似
   A皆為群山中的小盆地。
B皆為靠近邊境,遠離本身基地的孤立據點。
C皆只有一條公路與基地聯絡。
D敵軍皆部署有相當的兵力,若加以擊滅,可影響戰局。
2溪生距離胡志明小徑最大運輸站車邦只有四十公里,嚴重影響胡志明小徑的安全。
3溪生位於非軍事區以南卅二公里,寮國邊境以東十公里處,越共可前述二個美軍自
訂的禁區內從容集中兵力,一越界即可對溪生完成包圍,而且後勤支援較易,各類 
設施均可設於南越境外。
由於美軍一直不能捕捉越共主力加以殲滅,而今越共竟以正規軍之主力,欲在溪生進
行一場決戰,即給予美軍進行一次捕捉越共有生戰力的機會。
  溪生之役歷時七十七天,由於越共將溪生圍的水洩不通,故美軍之補給全賴空投,所
幸美軍掌握絕對空優,出動二萬五千架次飛機,發射十多萬發砲彈與十萬噸炸彈,使越共
陣亡二萬人,四月七日越共因為傷六過大而自動退兵。
五胡志明小徑研究
游擊戰的配合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一個可靠的基地支援,有了可靠的基地支
援,就能以少數的兵力與龐大的敵人作戰,且能使敵人窮於應付,例如阿爾及利亞在第二
次世界大戰後,以突尼西亞為基地,對法軍進行游擊戰,當時阿軍不及五萬人,而法軍卻
動員了五十萬人,最後阿軍還是趕走法軍,使阿國獲得獨立。再者法越盟戰爭,一九四六
年之時越共由於缺乏基地,故在法軍追剿下只得化整為零四處逃避,但到了一九四九年大
陸赤化後,越共有了可靠的基地,狀況開始轉變,越共以不到十萬人牽制法軍三十萬人,
使法軍耗費五十億美元的軍費,但仍免不了在奠邊府一戰而投降。再如二次大戰戰後,蘇
俄赤化東歐並支援希臘的共黨游擊隊叛亂,後來因南斯拉夫與蘇俄關係惡化,南國便切斷
了蘇俄假道該國以支援希共的補給線,使希共的叛亂很快地就被政府軍剿滅。前寮國總理
佛瑪所言,胡志明小徑實是游擊隊之生命線,越共若喪失胡徑,則不獨無法再進行對南越
的侵略戰爭,而且部署在南越及高棉的部隊也將面臨被擊滅的危險
  一九五八年以前的越共游擊隊,雖然有北越為基地,但卻沒有通達後方基地的補給線
,因此這些越共只好各自為生。胡徑是假道中立國的寮國,在越南國境線以西不遠,概略
與國界平行的一條走廊,並有支線通達高棉,其發展是從一九五九年共黨在雨季戰鬥中擊
敗寮國政府軍,控制了寮國東部與越南毗連的狹長地區後,才漸成形。其起點是十七度線
以北不遠的穆嘉關口,後來稍北方的歌女峽關口也被運用,以減少穆嘉關的擁擠,北越人
員與裝備由上述關口進入寮國,再沿胡徑南下,越過十七度線後即可在任何一點進入南越
境內,最初沿胡徑南下的越共,僅能憑臆測而行,翻過千山萬水之後,在不定的地點轉向 
東方以進入南越游擊地區,其行程不但緩慢費時,成功的機率也不高,到了一九六0年十
二月以後,由於北越共黨接管了在南越共黨游擊隊的作戰指導,胡徑的運用狀況才有了顯
著的成效,首先越共在沿途建立了許多轉運站,站距恰為一天行程,接著完成許多小型的
接待營舍野戰醫院和補給站,通常一名嚮導,帶領四十至五十名越共,送到次一轉運站
,交給下一站的嚮導接待後,再回到原地點待命,而次一站的嚮導也如法泡製,這個辦法
使嚮導對其引導的路段十分熟悉,但對其他的路段則一無所知。胡徑因位於濃密的森林地
區,極易隱蔽而不易偵察,故越戰全期,美軍對胡徑的真實路線也未必全盤了解,一九六
八年後,由於滲透量日增,胡徑的若干路段拓寬為卡車雙向通行道,沿途醫院的數量與設
備也大為改善,河內更成立一支五千人的特別運輸單位來調節與控制胡徑的運輸能量。︵
全長六百至八百哩︶
  一九六0年高棉元首施亞努宣佈該國保持中立,但高棉東部與越寮緊臨的幾省一直由
棉共所控制而拒受施亞努指揮,而棉共又一直受到越共的支援,因此越共自然延長胡徑進
入高棉,此支線稱施亞努小徑,長約一百哩,可全線通行汽車,一九六五年才被美軍發現
,由於美國尊重高棉的中立,使其成為越共游擊隊主要的安全避難所及整補區。
  在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一年胡徑運輸能量為:
1士兵六十三萬  2糧食十萬噸  3槍支四十萬支  4彈藥五萬噸
六尼克森越戰越南化政策研究
美國自一九六五年直接以軍事行動介入越戰以來,由於戰略的錯誤,截至尼克森上台
時為止,不但未能得到決定性的勝利,反而花費了近一千億美元的軍費,及損失了四萬名
子弟兵的生命,經濟的蕭條,人民的厭戰,加上越共的頑抗,使美國人對以戰迫和的政策
逐漸動搖了信心,勝利既是遙遙無期,而這種巨大的損耗又不知要拖到那一天,使美國人
陷入和戰兩難,進退失據的困境中。
  尼克森之所以要積極結束越戰,其原因大致如下:
  1民意之所趨:尼克森入主白宮之時,正值越戰的高潮,美國國內陷入一片因越戰而
引起的混亂衰落與恐懼之中,大部份的美國人都反對美國繼續入越戰,尼克森便順從民
意,以光榮結束越戰為諾言,一舉登上總統寶座,故其上任之後,即積極尋求結束越戰之
道。
2國家利益之考量:美國介入越戰直接是為了東南亞的安全,間接是為了美國的國家
利益,但是現在狀況不同了,美國繼續介入越戰固然可以暫時保障東南亞的巿伓,然而美
國的國家利益卻嚴重受損,因為越戰的曠日持久造成美國國力的逐漸衰退,而長期的衰退
可能造成遠近兩種後果:
  A近的後果:當美國長期在越戰消耗,使其國力衰退至某一程度時,即無法再支持南
   越,而南越一旦失去美國的支持,必定很快即被赤化。
B遠的後果:越共的幕後指使者為中蘇共,中蘇共藉越戰長期拖住美國,一方面消耗
   美國國力,一方面對美國進行內部革命,一旦美國國力遠落於共產集團之後時,美
   國就要失去所有海外基地而退回本土。
  由此分析,可知站在美國的立場繼續打越戰,是不符合其國家利益的。
  美國既不願出兵北越,以求一勞永逸地解決越南的動亂,而繼續介入越戰不但不符合 
其國家利益,又違背了民意,況且美國人自認他們沒有義務再為外國人流血,所以尼克森
上台之後即積極謀求解決越戰。
  但又要如何達決越戰越南化的理想,美國在推行越戰越南化政策時,若能注意下列問
題,當年所作的犧牲也就不會完全沒有意義。
  1鞏固南越安定力量:南越政情相當複雜,經濟又貧困,共黨的滲透無孔不入,使其
   對美國產生極大的依賴心理,這種心理是南越獨立作戰的一大障礙,故美國在撤軍
   之,前必須協助南越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和安定的社會秩序,使南越能逐
   漸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
2撤軍與建軍配合:美軍撤離越南,原美軍的成戰任務,即要交給南越軍,因此必須
   先協助南越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在建軍過程中,裝備的移轉相當容,易但使用
   裝備的人才及各級幹部並非一蹴可及,因此美軍的撤退必須擬定一明確而合理的時
   程表,使撤軍與南越的建軍能互相配合。
  3應留置若干部隊,為了表示美國協助南越繼續抵抗越共的決心,美軍不應完全撤退
   ,必須留置若干平衡性的作戰部隊,如美軍在韓國,以穩定南越的人心及應付不意
   的狀況。
4撤軍前應先消除南越所受的各項威脅:美國以五十多萬大軍參戰,仍無法取勝,現 
   在把戰爭的擔子交給士氣戰力均無法與美軍相比較的南越軍,其前途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美國要保障美軍撤退後南越的安全,與戰爭能在有利的情況下進行,必須:
   A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勢,消滅越共的主力,並摧毀其庇護所。
B澈底破壞胡徑,必須時以南越軍長期佔領之,以切斷越共補給線,使其失去失存
    發展的條件。
  5不可先撤退再與共黨談判:否則將失掉討價還價的王牌,使往後的談判陷於不利的
   地位。
一九六八年尼克森上台後即逐步撤軍,一九七0年三月龍諾推翻施亞努政權要求高棉
境內越共撤軍,但越共策動其同路人企圖推翻龍諾政府,龍諾便向盟軍求援,尼氏為了保
障美軍撤退後南越的安全,為了消滅越共出擊盟軍的庇護所,為了提高盟軍士氣,而於四
月卅日宣佈對高棉境內越共庇護所發動攻擊,但因新聞媒體事先洩密,加上限制盟軍作戰
時間不得超過二個月,在空間上不得超過廿一點七哩,不但未能擊滅越共主力,反而激起
更大反戰風潮。一九七一年四月越共發動春季攻勢,南越軍招架不住,幸賴美國海空軍全
力支援,戰況才得穩住,此時美軍僅餘十一萬,尼氏仍未因越南情勢危急而停止撤軍,一
九七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七三年六月,韓國澳洲紐西蘭菲律賓泰國駐軍先後撤離,
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越共在經不起B五十二轟炸,南越在受不了美國政治壓力之下,
在巴黎簽訂定停戰協定,立即全面停火,二個月內美軍完全撤退越南,尼氏宣稱這是一項
光榮的和平,美國退出越南光明磊落,絕非戰敗之故。往後二年,越共大舉向南滲透,至
一九七五年一月止,共滲透十萬名兵員七百輛坦克車一五00門大砲,違反停火協定
六萬五千次,造成南萬四十萬軍民的傷亡,並引發南越的淪亡。
七阮文紹放棄中央高地三省及廣治研究
一九七五年三月三日,越共第二師一部截斷歸仁至百里居間之交通,並攻佔附近六個
縣城,三月十七日,越共第三二0師攻陷邦美蜀,三月十四日,當邦美蜀遭受攻擊時,阮  
文紹鑑於情勢之嚴重,便在芽莊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中央高原的崑嵩百里居達樂
三省與最北端的廣治省,以縮短陣線集中火力,相機與越共決戰。三月十七日,阮文紹
向全國廣播了他的決定,並宣佈撤退的行動立即開始。
  第一軍區於接到命令後,三月十九日倉促撤出廣治及順化,三月廿二日越共攻陷廣義
,截斷南越軍的退路,並驅使百萬難民擁塞於途,使第一軍區的部隊湧向峴港,三月廿六
日,阮文紹見大勢不妙,乃下令守死峴港,但第二天軍區司令吳廣長中將乘軍艦逃亡,使
整個指揮系統瓦解,峴港十萬守軍士氣全消,三月卅日未作任何抵抗即向越共投降,到三
月卅一日,南越第一軍區部隊僅剩原先調回西貢的二萬多人,餘幾乎全軍覆沒。
  第二軍區於三月七日當天立即放棄崑嵩百里居與達樂三省,軍區司令范文富中將率
先撤至芽莊,南越軍潰不成軍,至四月七日,歸仁綏和芽莊金蘭灣大叻等主要省
會及都市,皆未經戰鬥而一一放棄。
  四月十七日高棉龍諾政府向共黨無條件投降,對西頁政府造成沈重的打擊。
  四月廿日,越共以十個師約十四萬人的兵力,分五路進軍西貢,當時南越在西貢及湄
公河三角洲尚有五個完整的步兵師三個空降旅及數百架戰機,若奮力一擊仍大有可為。
但四月廿一日,阮文紹被迫下台由陳文香繼任,四月廿七日,西貢吃緊,新山一機場不斷
受到攻擊,達官貴人紛紛一走了之,廿八日陳文香下台,楊文明上台,楊不但沒有一戰的
決心,反而派人去與越共接觸,表示願意和談,但遭越共拒絕,楊文明以不願西貢毀於戰
火為由宣佈無條件投降,遂結束越戰。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日,越共宣佈南北越統一,更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
設於河內,並將西貢改名胡志明市。
  縮短陣線之時機與條件分析
  一時機:主動在敵兵大劣勢,不足以防守廣大之陣線。
  二條件:
1後方地區有良好之地形可供利用。
2縮短陣線後,可集中較優勢之兵力,相機與敵人決戰。
3有充分旳時間可供重新調整部署之用。
4能確實掌握通達新陣線的交通線。
  但由於越共一方面沿北緯十七度線及寮越高棉南越邊境線對南越形成了包圍的態勢
,一方面以總數約三十餘萬的武裝部隊遍佈於南越各地進行恐怖活動,使越戰具備了以下
特質:越共始終掌握主動雙方沒有固定的陣線無前方與後方的區別。
  就理論而言,當主動在敵,而所擁有的兵力又不足以防守廣大的陣線時,縮短陣線以
便集中兵力,相機與敵決戰是正確的,但就越戰的特質與縮短陣線的條件而言,阮文紹的
決心顯然犯了以下的錯誤:
1這是一場沒有前後方之分,沒有固定陣線的戰爭,南越軍的陣線又將如何縮短,而
   新陣線又該如何選定?
2大軍之撤退,必須要有週詳的準備,但阮文紹的命令,卻使下級部隊毫無反應準備
   的時間,這種倉促的行動,每易造成意想不到的混亂與損失。
  3中央高原乃南越的屏障,西貢的門,戶放棄中央高原,將給南越帶來下列之害:
   A西貢以北無險可守。
B通往第一二軍區的交通線受到嚴重的威脅,換言之,等於放棄芽莊以北的半壁江 
 山。 
C對民心士氣影響甚大。
  阮文紹的決心顥然犯了戰略上嚴重的錯誤,其理由為:
  1未考慮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2撤退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問題的加速惡化。
八由軍事觀點評越共何以能打勝仗
九越南淪亡原因分析
1缺乏強固的領導中心
從吳琰廷時代政變之頻繁不計其數,而政府之改組更像走馬燈,不但國家元氣大傷
   ,而且更予越共坐大機會,直到阮文紹時,代雖然權力歸於統一,維持表面的安定
   ,但是高階層之間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勢仍時有所聞,以致領導中心的形象受到破
   壞,直接影響到民眾對政府的向心力,並削弱了美國對南越支持的程度
2過份依賴美國
   南越長期在美國的呵護下,養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一九七二年,南越軍在共黨歷  
   次的大攻勢中,由於跟美軍併肩作戰,有恃無恐,表現尚可;但是在一九七五年三
   月越共的攻勢中,因為缺少了美軍,卻變得不堪一擊,百萬大軍不到二個月就全部
   瓦解了。外援僅能增大勝利公算,並非勝利必備條件
3沒有中心信仰,幹部氣節掃地
   在南越淪亡過程中,南越數千名政府官員及高將領中,除了以副總統為首的數人殉
國外,不是變節投降就是一走了之,沒有一個戰死的人,也難怪士兵表現出一付保
命第一的心理,誰也不願去當英雄烈士
註:當阮文紹宣佈放棄中央高原及廣治後,先有第二軍區司令范文富擅離職守,後
有第一軍區司令吳廣長逃亡海上,到了西貢被圍時,副總統陳文敦參謀總長
     高文園第三軍區司令阮文全西貢衛戌司令阮文明西貢市長杜建饒等均搭
     機赴國外
4生活與戰鬥脫節
   蔣百里先生曾云: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南越在
   長期戰爭中,生活困難,但大都市居民仍過著美國式生活,沒有絲毫戰爭氣息,許
   多人在飽暖之餘盲目追隨若干政客攻擊政府,為越共赤化南越製造有利之情勢
十越戰對美國人心理衝擊研究
越戰最大的悲劇在於它的慘敗,對美國政府而言,最大的過失在於嚴重錯誤的策略,
,季辛吉曾說:美國於越戰自始至終沒有清楚地界定自己的目的,也沒有確定該用何種手
段達到目的。美國派兵駐越,表達介入之心嫌多,爭取軍事勝利嫌少。雷根亦曾評論:這
是一個大悲劇,對我來說,越戰的恥辱是,年青人被送入絞肉機,而卻沒有任何人被允許
有獲勝的意願。由是在這種不求勝利致使戰爭慘遭敗績的刺激之下,美國人民在心理上產
生了許多複雜的變化;他們對這場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失敗戰爭,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他們對這麼一個不明不白的戰爭,竟要付出如此龐大的代價而在內心無法平衡;他們對國
際紛以背棄不可靠不忠實加諸在美國身上的指責,感到惱怒,並在自尊上受到嚴重挫
折,再加上美國傳播界對越戰訊息的刻意誤導,美國人對越戰的憤怒情緒,終於全面爆發
,他們從此不在乎美國對越戰是否光榮,相反的,他們索性樂見美國慘敗,甚至於,他們
更樂見他們所痛恨的美國政府遭到羞辱。
  越戰結束六七年內,美國人不約而同的對越戰採沈默態度,其可理解的因素如下:
1越戰是一場既失敗又丟人的戰爭,不足為道。
  2越戰創痕太深痛苦太重,碰不得也摸不得,更不知從何說起。
  3期盼在沈默中療傷止痛,甚至忘記這可咒的慘痛記憶。
  4避免分裂的意見再度引起爭辯而徒使創痛加劇。
5沈默更代表對越戰強烈的抗議與厭惡。
美國人對越戰的厭惡也同時強烈的反應在越戰退伍軍人身上,他們首先為這毫無顏面
,一無是處的戰爭,輕視越戰退伍軍人,繼之在新聞媒體的誤導下,誤認美軍在越南作戰
是助紂為虐,而不理會美軍奉國家之命在何等惡劣條件下作戰。參戰的美軍成了越戰失敗
的代罪羔羊,除要忍受戰爭所加諸的身心創傷外,還要忍受美國社會大眾的敵視與政府的
漠視,許多越戰退伍軍人都受到創傷性衝激之後官能失調症的困擾,其症狀為:情緒低落
不合群易怒疏離感倖存罪惡感失眠惡夢等,若干心理分析家稱之為越戰後遺
症候群,根據一九八0年美國聯邦退役軍人管理局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曾在越戰中有實
際戰鬥經驗的美國士兵,將近一半的人曾出現PTSD症狀,除了心理上的障礙外,越戰
經驗也為退伍軍人的平民生活造成許多嚴重的問題,諸如:婚姻危機失業毒癮及酗酒
高自殺率橘色毒劑後遺症國會與政府的漠視。
  另一問題是二五00名在越南被俘或失蹤美軍的下落至今仍未解決。
  在雷根總統的努力下,越戰結束十週年紀念時,美國不只願談敢談,且能發自內心
以實際的行動來對越戰做出種種甚具鼓舞性的反應,例如建造紀念越戰陣亡將士V字型黑
牆︵上面排列五0八二二名陣亡將士名字︶紐約為越戰退伍軍人舉行盛大而感人的歡迎儀
式,美國大學校園掀起研討越戰的熱潮,ROTC預官制度較前受大學生歡迎,而在反映
社會心理的電影製作方面,也不再視越戰電影為毒草,八0年代末期,有關越戰電影較著
者有返鄉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而較近年代之越戰電影較著者有前進高棉七月四 
日誕生野狠呼叫二十一第七特戰連金甲戰士早安越南親愛美國第一二滴血
北越歸來等等名片,而在影集方面曾在國內放映者有霹靂神兵中國海灘,大體而言,
越戰電影可分成三類:
  第一類描述越南戰場的實況。此類電影客觀地呈現當時的戰爭場面,並力求逼真。
  第二類探討越戰所引發的家庭及社會問題,除重新反省越戰外,側重在越戰退伍軍人
返回美國後所引發的各種適應問題。
  第三類透過越戰事件的題材,深入探索人性︵道德的批判良知的反省︶,現代啟示
錄即為典型作品。
伍結語

越南戰爭

中外戰史─越南戰爭
中外戰史─越南戰爭
壹前言
自從一九四五年來越戰可分成下述階段
  1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四年的法越盟軍作戰
  2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美軍介入越戰
  3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越南化
  4一九七九年中越共邊境戰爭
  本文僅就前三階段作介紹,首先簡介前三階段的大事記要
1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胡志明宣佈獨立  2一九四日六年九月十九法越戰爭爆發
  3一九五四年五月奠邊府法軍向越盟投降 4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簽署日內瓦協定
  5一九五五年十月廿六日越南共和國成立 6一九六三年十一日一日西貢發生政變
  7一九六四年八月三日發生東京灣事件  8一九六八年一月卅日越共發動第一次春
季攻勢
9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五日尼克森實施越戰 10一九七0年五月一日美越軍進入高棉
   越南化政策 作戰
  11一九七二年三月越共發動第二次春季 12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簽署巴黎和約
    攻勢
13一九七五年一月七日越共再度發動攻 14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阮文紹決定放
    勢 棄中央高地
  15一九七五年四月卅日越南淪亡
貳作戰地區簡介
一概述:
越南位居中南半島之東,位於北緯八度卅三分至北緯廿三度廿二分,東經一0二度四
分至東經一0九度廿分之間,南北長東西窄,形狀如英文字母的S。北和中國廣東廣西
雲南接攘,西和高棉寮國相連,東南西南分別瀕東京灣南中國海及暹羅灣。
  面積:卅二萬八千多平方公里。
人口:二六四0萬︵一九五四年︶。
 二山系:主要山系有三 
1北山山脈:位越南北部,為雲高原向東南之延伸,形成中越之界山,平均標高約在
        一千公尺左右。
  2橫山山脈:亦源自雲貴高原,縱貫越南西北,為越南與寮北之天然疆界,平均標高
        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左右。
  3安南山脈:來自雲貴高原的無量山脈,為越南與寮南之界山,向東南延伸形成越南
中部之高原地帶,平均標高亦在一千公尺左右。
 三水系:主要水系有二
  1紅河水系:上游源於雲南,總長一一七0公里,由海防注入東京灣,其下游沖積而
        成的三角洲,為北越最大的平原精華區與工業中心。
  2湄公河水系:上游為瀾滄江,流經中國西南諸省及寮泰高三國,而由越南南部
        流入南中國海,其下游所沖積的平原為全越最大的平原為馳名世界的
        米倉。
 四氣候:
1由於越南居低緯度,四季溫差不大,最北端冬季之最低溫約在攝氏十六度C,最南
   端則在廿二度左右。
2就降雨狀況而言,一年概分為乾濕二季,北緯十一度以北地區,兩季恆為五月至九
   月,年平均降雨量約為一八00公厘;以南地區則為五至十一月,年平均降雨量為
三000公厘。
3雨量充沛,適合植物生長,故境內山地多叢林,平原多沼澤與高莖植物,尤以湄公
   河三角洲為最。
五人文概況
1種族:以越南族為多數,約佔總人口七十%,其次為高棉族及泰族,一九五四年有
      華僑約一五0萬左右。
2語言:以越語及法語為官方語言,華語也相當普遍。
  3宗教:以佛教為主,信徒約佔總人口八十%以上,由於勢力龐大,其領導人往往可
      以左右政局。
參法越盟作戰研究
一戰爭緣起
越南原為中國藩屬,一八八五年中法安南之役清廷將其割讓給法國,法國復於一八九
二年征服寮國,加上早在一八六三年即佔領高棉,一併將之納為殖民地,統稱為法屬印度
支那。
法國為安撫三邦人民,准許各自保有其原來王朝及官制,但一切大權卻完全操縱在法
國人手中,由於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渴望獨立自由的民族意識油然而生,可歌可泣的反
法運動時有所聞,越共就假藉民族主義之名,披上民主自由之外衣,竄起於此時。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武元甲潛回越南,美軍為獲取越南日軍情報並誤以為其係民族主義
者,因此協助其建軍,一九四五年四月武將其軍隊改名為越南解放軍,由於越南長期淪於
異族統治之下,因此胡志明等人的活動很容易爭取到民心,到了日本投降的前夕,其勢力
己擴張到河內,日本投降後第三天,胡志明率領八百名解放軍進入河內,以越盟中央委員
會主席名義,號召越南名流志士共組臨時政府,經胡志明登高一呼,立即聞風景從,八月
廿四日保大王被迫退位,九月二日胡志明正式在河內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後,盟軍總部將越南境內的日軍以北緯十六度為界區分為
南北兩區受降,北區由中國負責,南區由英國負責。英軍接收南越後即協助法國建軍,運
送法國遠征軍,轉運武器彈藥,以利法國對南越的征服,並重建法國的統治。一九四五年
末中國軍由盧漢率領佔領北越,胡志明深恐盧漢干涉越南內政,製造戰爭,乃於一九四六
年三月與前法國代表聖安東尼簽署協議,准許法軍合法進駐北越,接替中國軍隊︵胡志明
相信打敗法軍較打敗中國軍容易︶往後,法國仍希望統治越南,雙方即衝突不斷,一九四
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當胡志明獲悉法軍計畫向越盟發動攻擊時,乃向法國宣戰。
  法越戰爭初期,越盟建軍猶在萌芽階段,力量脆弱,不堪一擊,因此只能退守山區,
一九四九年秋中共軍隊自長江流域進入西南邊疆,對越盟的抗法軍提供了及時的支援,一
九五0年初,正值抗法戰爭進入了最為慘烈的階段時,胡志明潛赴中國大陸向中共求援,
中共即派羅貴波為政治顧問團團長,向北越當局提供有關財經組訓民運思想教育與
思想改造及革命鬥爭等工作經驗,嗣後又以陳賡為中共黨中央代表的身分,協助北越訓練
其黨政幹部及軍隊,並直接指導越軍作戰,又以韋國清任軍事顧問團團長,給予戰略戰術
方面的指導,且協助北越軍遂行多次戰役並指導一九五四年五月的奠邊府戰役。
  一九五一年胡志明將印度支那共產黨改組為越南勞動黨,亦即越南共產黨,越盟一詞  
遂逐漸廢棄不用。
  一九五二年一月黑河西岸除少數據點外,幾乎全為越南控制,九月越共為協助寮共之
叛亂,企圖進兵寮國,一九五三年法軍為阻止越共西進,遂依馬奇諾式之傳統守勢思想,
佔領奠邊府以待敵決戰。
二奠邊府會戰研究
1作戰地區簡介
奠邊府位於寮越邊境附近,距中國大陸一三0公里,距寮國十六公里,是一個位居
  群山中的橢園形盆地,南北長約二十公里,東西寬約八公里,為北越進入寮國必經
   之地,人口約一萬,大都以務農為生,奠邊府盆地平均海拔三七0公尺,環繞四週
   的高地平均海拔達一一00公尺以上,高地上森林密佈,由地形來看,越共以少數
   兵力佔領四周要點就可以瞰制盆地中的法軍,同時又因空間狹窄,使法軍失去內線
   作戰成功的條件而處於不利態勢。
  2法軍為何在此和越盟決戰
   法軍原處於不利態勢,若為求安全而佔領四週高地,則又顯得兵力不足,再說奠邊
   府遠離法軍河內基地,必須依靠一條既遙遠又脆弱的空中補給線來維持戰力,所以
   未開戰之前,法軍失敗己成定局。但為何當年法駐越印度支那軍的總司令納瓦爾又
   為何欲在此地和越盟決一死戰?根據納氏日後回憶,大致可以歸納出下列理由:
   防禦寮國是當時法國政府的政策,但在中南半島的法軍實在沒有多餘兵力可以部
    署在寮國境內,所以選擇一重要地形加以固守以阻止越盟進入寮國似乎為一節約
    兵力的可行方案,奠邊府正是寮國皇都鑾勃拉邦東面群山中的唯一門戶,納氏相
    信,在國內增兵到達前,暫時固守此地區確有必要。
   根據判斷,法軍若不立即佔領奠邊府,則短期內該地將成為越盟軍第三十六師的
    作戰基地,越盟可由此輕易擊滅西北高原地區效忠法軍的汱族游擊隊,並從而向
    寮國心臟地帶進出。
註:納瓦爾之構想為:
在奠邊府建立堅強的防禦據點,並在周邊建立支援防禦陣地,以重砲鎮守,並有
空軍支授。鼓勵越盟軍向強固陣地進攻,然後集中強大火力,摧毀越盟部隊。
法軍也了解到法軍無足夠兵力防守周邊高地以確保補給線的安全,法軍必須空中補
   給線維持戰力,針對以上弱點,法軍曾經過極慎重的考量與激烈的辯論,並曾聘請
   甫參加過韓戰熟悉俄製火砲的美國軍事專家提供意見,最後終於得出以下結論: 
   越共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從遠在四百公里外的諒山去補給與維持一支足以威脅
    奠邊一萬四千名以逸待勞法軍的兵力,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配有少數砲兵的加強步
    兵師而已,法軍有能力將其擊敗或擊滅。
法軍掌握絕對的空優,可以早期發現越共的行動,以空中攻擊妨害其集中機動
    並摧毀其補給系統。
根據美國專家的保證:
A越共的火砲口徑及射擊技術,無論如何也無法利用盆地四週高地直接指向奠邊
 府機場及盆地中央之法軍主陣地,除非越共將其火砲放列在面向盆地之前斜面
 上,但法軍之砲兵及空軍能立即將其摧毀。
B法軍在掌握空優之狀態下,空運空投必可保持不輟,最低限度夜間的空中補給
 作業不會有問題。
納氏深信,剛在一九五三年板門店韓戰戰停協定簽過字的中共,將不會直接介入
 越戰。
美國自一九五0年起即給予法國大量的軍援︵每年約五億美元︶,以對抗共黨,
    依據法軍在奠邊府戰況緊急時,可獲得必要的協助。
根據上述分析與判斷,納氏認為此一行動方案具有相當成功公算的機會,便決定佔領
奠邊府,構築工事,等待越共到達相機決戰。
3雙方兵力
法軍
步兵十二個營傘兵二個營一0五榴砲一個營一五五砲一個營,兵力約一萬
    四千人。
越盟軍:
    越共在中共全力支援下,從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上旬至一九五四年二月下旬,短短
    三個月的時間在奠邊府四週部署了三個步兵師︵三0八師三一二師三一六師
    三0四師︶及一個完全由中共訓練與裝備的砲兵師,兵力約四萬人。
4作戰經過
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二日越盟軍三0八師對卡布雷列發起攻擊,並於三月十三日攻
 陷,三一二師在砲兵支援下於十五日攻陷東北方據點,三0四師則向伊沙貝爾壓
 迫,三一六師則向則東南方向奠邊府進迫。
法軍於三月十五日以傘兵戰車奪回卡布雷列,三天後又主動放棄。
三月十八日法軍機場外圍據點失守,機場受威脅,十天後機場無法起降飛機。
三月三十日越盟軍發動總攻擊,奪下外圍據點,守軍糧盡援絕,到五月七日向越
 盟軍投降。
5法軍失敗原因檢討
將決戰地點選擇距離基地遙遠,且無地面補給線可通達之處,致持續戰力無法保
    持。
對奠邊府周邊的地形未作深入的研究,致陷於內線作戰最不利的狀況。
始終居於被動。
6法軍對各項因素之評估檢討
法軍認為其在奠邊府作戰中有能力做到:
A以空中偵察,早期發現越共行動而攻擊之。
    B以空中攻擊或砲兵射擊,摧毀越共任何可以直接威脅機場的砲兵陣地。
    但事實上:
A共軍在濃密的森林中運動,避開了法軍的空中威脅。
B作戰沒幾天,機場即被迫關閉,法軍不但無法實施空運作業,而且連夜間的空
     投補給,也大半落入敵手。
C因此,法軍犯了高估自己能力的錯誤。
法軍對越共能力的判斷
A越共到達奠邊府的兵力不會超過一個加強步兵師。
B越共砲兵之口徑數量及射擊技術都不值得重視。
但事實上:
A越共到達奠邊府的兵力為三個步兵師及一個砲兵師。
B越共不但在砲兵的口徑與數量上壓倒法軍,而在射擊技術上也十分高明。越盟
利用坑道戰術,將重砲掩埋於面對奠邊府的四週山前,而不是山後,法軍砲兵
     幾乎均毀於此一戰術。
C因此法軍犯了低估敵人的錯誤。
法軍對中越共行動的假定
A越共的基地在諒山︵距奠邊府約四百公里︶,越共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以支援
 奠邊府的作戰。
B中共不會直接介入。
但事實上:
A越共的基地在距奠邊府約一百公里的中國大陸。
B中共約以五萬名人力二百門大砲支援越共的作戰。
C因此,法軍犯了一廂情願判定敵人行動的錯誤。
法軍對美國的期望
A法軍之所以願意在奠邊府與越共決一死戰,其主要理由之一,即是美國默許將
 以海空軍武力支援法軍。
B美國在戰況危急時,基於其他考量,拒絕對法軍施予援手。
C法軍犯了將成功建立在依賴別人援助上的錯誤。
7奠邊府戰役的教訓
為將者必須對野戰用兵的基本原則有相當的研究。
狀況判斷不可高估自己低估敵人,料敵務必從寬。
不能以自己一廂情願的思維來判定敵人的行動。
不可過份依賴別人。
肆美軍介入越戰研究
一美軍介入越戰
1一九五四年十月廿三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在最後一批法軍撤離中南半島後宣佈直接支
   援南越政府
2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二日首批美軍顧問三百人到達南越,協助訓練南越三軍
  3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美國在南越成立軍援司令部,顧問二六四六人,一九六三年則
   達一六七三二人
  4一九六四年八月東京灣事件,詹森總統派遣戰鬥部隊至南越抵抗共黨侵略
二美國在越戰的戰爭指導─有限戰爭
美國在越戰中採行有限戰爭的政策,企圖在不擴大戰爭規模的原則下,以戰逼和。因
此美國一面向南越增兵,加強軍事行動,協助南越軍在十七度線以南地區剿共,以迫使共
黨接受和談,一方面又儘力阻止戰爭擴大,禁止美軍將地面戰事帶出南越,對北越轟炸的
目標也須經過慎重選擇與批准,以避免前蘇聯及中共參戰。因此,駐越美軍任務可歸納為
以下三點:
1沿南越漫長的邊境線,堵住共黨的滲透。
2協力南越政府軍擊滅境內的越共游擊隊。
  3依命令對共黨的後方基地滲透路線與庇護所做選擇性的轟炸。
在此錯誤的戰爭指導之下,美軍在南越作戰會產生如下之困難:
  1不知道向誰宣戰: 
   是中共或蘇俄嗎?若宣戰則可能引發核子大戰,故不可能向兩者宣戰。
是北越嗎?美國曾表明不願摧毀北越政權的立場,故也不是北越。
  是越共嗎?美國根本未承認這支寄生在南越的共黨組織與軍隊,故也不是北越。 
  美軍自從介入越戰就不曾向誰宣戰過,連宣戰隊象都無法確定的戰爭,又如何擬定作 
  戰構想?又如何指導會戰?又如何贏得勝利?
  2不易捕捉殲滅敵人
找不到敵人:由於越共份子與南越人同文同種,只要他們一進入南越境內,就可
以立即消失在黃皮膚黑頭髮的人海中,美軍居於明處,空有強大的兵力與火力,
反落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堵不住敵人:由於美軍不能越界攻擊,所以只有採取治標的方法,沿邊境線部署
    兵力,堵住共黨滲透的路線,以截斷越共游擊隊兵力的增長與持續戰力的來源,
    但是南越的邊境線過於漫長,而且地形又過於極端複雜,美軍的堵塞行動可說全
    無效果。
打不著敵人:在一九六八年越共發動春季攻勢之前,越共在南越戰場始終對盟軍
    以游擊戰行持久性的戰略消耗,盟軍一直找不到機會打擊越共的主力,使得戰爭
    一直陷於膠著。
追不上敵人:由於越共隨時可以進入北越高棉寮國等美軍的限制區尋求庇護
    ,美軍只能望邊境興嘆。
因此此項政策為一項極嚴重的錯誤,理由如下:
  1目標與手段相矛盾:美國的目標是迫和,而政策則是不擴大戰爭。但要迫使越共和
談則必須施加軍事壓力而擴大戰爭規模,如此則違背政策;但若不擴大戰爭規模, 
,卻無法迫使越共和談,而無法達到目標。
2使美軍沒有宣戰的對象,且落入被動挨打的地位。
三美國若大舉進攻北越,中蘇共反應分析
 1韓戰越戰時空之比較
A時代背景不同:韓戰發生於一九五0年,是時中共一面倒向蘇共,故中共聽命於
    蘇共,傾其全力抗美援朝;而美軍介入越戰則在一九六五年,此時中蘇共為爭領
    導地位而反目成仇其至兵戎相向,兩國在邊境上以重兵相對峙。
   B地緣位置不同:朝鮮半島緊鄰東北及蘇俄遠東軍區,故兩共可就近支援;越南近
    中國南方諸省,但卻遠離蘇俄,中共可直接支援越共,蘇共則否。
   C結語:不應以韓戰之狀況來制定越戰之政策;因地緣關係,中共在越戰中扮演著
    比蘇俄更積極與更重的角色。
2蘇共反應之分析
A直接出兵:由於中共對蘇共深具戒心,不會同意蘇軍假道中國大陸出兵越南。若
      俄軍經海路運兵,除要有龐大海軍兵力外,尚須通過美國的海上封鎖
      區域。
B間接出兵:中共不可能再受其指使,而北韓外蒙皆為遠離越南之小國,故沒有間
         接出兵的條件。
C與美國進行核子大戰:蘇共在核子武器的精確度及威力均未超過美國,若以核子
      武器攻擊美國,將使中共漁翁得利。
D加緊物質援助,並在國際上叫囂美國侵略越南。
3中共反應之分析
 中共若欲參戰,必須先慎重考慮以下問題:
A是否有能力同時面對國軍蘇共美軍三方面之敵作戰。
B在文革內部混亂之際能否適時動員與集中足夠之兵力參戰。
C支援北越之行動是否會危及其權力鬥爭的進行。
D在經濟上是否有能力再支援一場可能比韓戰損失更大的戰爭,而在思想動員民
    心士氣方面又如何?
四一九六八年越共春季攻勢研究
胡志明將赤化南越區分成鬥爭均勢與反攻三個時期來進來,依照一九六三年至一九
六五年南越政局的動盪及越共活動囂張來看,南越被赤化乃眼前之事,但由於美軍的介入
,使得越共垂手可得的利益又無法到手,因此越共能否赤化南越的關鍵在於能否迫使美軍
撤兵上,美軍若撤兵,則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然而如何才能使美軍撤兵,依據對法戰爭的
經驗,在主客觀條件均有利之時,只要再創造一次奠邊府式的勝利,即可達到目標,這就
是越共在一九六八年春季攻勢中刻意尋求一次決定性會戰的原因。
  至於越共為何選擇溪生為會戰地區,其原因一致如下:
  1溪生與奠邊府相極似
   A皆為群山中的小盆地。
B皆為靠近邊境,遠離本身基地的孤立據點。
C皆只有一條公路與基地聯絡。
D敵軍皆部署有相當的兵力,若加以擊滅,可影響戰局。
2溪生距離胡志明小徑最大運輸站車邦只有四十公里,嚴重影響胡志明小徑的安全。
3溪生位於非軍事區以南卅二公里,寮國邊境以東十公里處,越共可前述二個美軍自
訂的禁區內從容集中兵力,一越界即可對溪生完成包圍,而且後勤支援較易,各類 
設施均可設於南越境外。
由於美軍一直不能捕捉越共主力加以殲滅,而今越共竟以正規軍之主力,欲在溪生進
行一場決戰,即給予美軍進行一次捕捉越共有生戰力的機會。
  溪生之役歷時七十七天,由於越共將溪生圍的水洩不通,故美軍之補給全賴空投,所
幸美軍掌握絕對空優,出動二萬五千架次飛機,發射十多萬發砲彈與十萬噸炸彈,使越共
陣亡二萬人,四月七日越共因為傷六過大而自動退兵。
五胡志明小徑研究
游擊戰的配合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一個可靠的基地支援,有了可靠的基地支
援,就能以少數的兵力與龐大的敵人作戰,且能使敵人窮於應付,例如阿爾及利亞在第二
次世界大戰後,以突尼西亞為基地,對法軍進行游擊戰,當時阿軍不及五萬人,而法軍卻
動員了五十萬人,最後阿軍還是趕走法軍,使阿國獲得獨立。再者法越盟戰爭,一九四六
年之時越共由於缺乏基地,故在法軍追剿下只得化整為零四處逃避,但到了一九四九年大
陸赤化後,越共有了可靠的基地,狀況開始轉變,越共以不到十萬人牽制法軍三十萬人,
使法軍耗費五十億美元的軍費,但仍免不了在奠邊府一戰而投降。再如二次大戰戰後,蘇
俄赤化東歐並支援希臘的共黨游擊隊叛亂,後來因南斯拉夫與蘇俄關係惡化,南國便切斷
了蘇俄假道該國以支援希共的補給線,使希共的叛亂很快地就被政府軍剿滅。前寮國總理
佛瑪所言,胡志明小徑實是游擊隊之生命線,越共若喪失胡徑,則不獨無法再進行對南越
的侵略戰爭,而且部署在南越及高棉的部隊也將面臨被擊滅的危險
  一九五八年以前的越共游擊隊,雖然有北越為基地,但卻沒有通達後方基地的補給線
,因此這些越共只好各自為生。胡徑是假道中立國的寮國,在越南國境線以西不遠,概略
與國界平行的一條走廊,並有支線通達高棉,其發展是從一九五九年共黨在雨季戰鬥中擊
敗寮國政府軍,控制了寮國東部與越南毗連的狹長地區後,才漸成形。其起點是十七度線
以北不遠的穆嘉關口,後來稍北方的歌女峽關口也被運用,以減少穆嘉關的擁擠,北越人
員與裝備由上述關口進入寮國,再沿胡徑南下,越過十七度線後即可在任何一點進入南越
境內,最初沿胡徑南下的越共,僅能憑臆測而行,翻過千山萬水之後,在不定的地點轉向 
東方以進入南越游擊地區,其行程不但緩慢費時,成功的機率也不高,到了一九六0年十
二月以後,由於北越共黨接管了在南越共黨游擊隊的作戰指導,胡徑的運用狀況才有了顯
著的成效,首先越共在沿途建立了許多轉運站,站距恰為一天行程,接著完成許多小型的
接待營舍野戰醫院和補給站,通常一名嚮導,帶領四十至五十名越共,送到次一轉運站
,交給下一站的嚮導接待後,再回到原地點待命,而次一站的嚮導也如法泡製,這個辦法
使嚮導對其引導的路段十分熟悉,但對其他的路段則一無所知。胡徑因位於濃密的森林地
區,極易隱蔽而不易偵察,故越戰全期,美軍對胡徑的真實路線也未必全盤了解,一九六
八年後,由於滲透量日增,胡徑的若干路段拓寬為卡車雙向通行道,沿途醫院的數量與設
備也大為改善,河內更成立一支五千人的特別運輸單位來調節與控制胡徑的運輸能量。︵
全長六百至八百哩︶
  一九六0年高棉元首施亞努宣佈該國保持中立,但高棉東部與越寮緊臨的幾省一直由
棉共所控制而拒受施亞努指揮,而棉共又一直受到越共的支援,因此越共自然延長胡徑進
入高棉,此支線稱施亞努小徑,長約一百哩,可全線通行汽車,一九六五年才被美軍發現
,由於美國尊重高棉的中立,使其成為越共游擊隊主要的安全避難所及整補區。
  在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一年胡徑運輸能量為:
1士兵六十三萬  2糧食十萬噸  3槍支四十萬支  4彈藥五萬噸
六尼克森越戰越南化政策研究
美國自一九六五年直接以軍事行動介入越戰以來,由於戰略的錯誤,截至尼克森上台
時為止,不但未能得到決定性的勝利,反而花費了近一千億美元的軍費,及損失了四萬名
子弟兵的生命,經濟的蕭條,人民的厭戰,加上越共的頑抗,使美國人對以戰迫和的政策
逐漸動搖了信心,勝利既是遙遙無期,而這種巨大的損耗又不知要拖到那一天,使美國人
陷入和戰兩難,進退失據的困境中。
  尼克森之所以要積極結束越戰,其原因大致如下:
  1民意之所趨:尼克森入主白宮之時,正值越戰的高潮,美國國內陷入一片因越戰而
引起的混亂衰落與恐懼之中,大部份的美國人都反對美國繼續入越戰,尼克森便順從民
意,以光榮結束越戰為諾言,一舉登上總統寶座,故其上任之後,即積極尋求結束越戰之
道。
2國家利益之考量:美國介入越戰直接是為了東南亞的安全,間接是為了美國的國家
利益,但是現在狀況不同了,美國繼續介入越戰固然可以暫時保障東南亞的巿伓,然而美
國的國家利益卻嚴重受損,因為越戰的曠日持久造成美國國力的逐漸衰退,而長期的衰退
可能造成遠近兩種後果:
  A近的後果:當美國長期在越戰消耗,使其國力衰退至某一程度時,即無法再支持南
   越,而南越一旦失去美國的支持,必定很快即被赤化。
B遠的後果:越共的幕後指使者為中蘇共,中蘇共藉越戰長期拖住美國,一方面消耗
   美國國力,一方面對美國進行內部革命,一旦美國國力遠落於共產集團之後時,美
   國就要失去所有海外基地而退回本土。
  由此分析,可知站在美國的立場繼續打越戰,是不符合其國家利益的。
  美國既不願出兵北越,以求一勞永逸地解決越南的動亂,而繼續介入越戰不但不符合 
其國家利益,又違背了民意,況且美國人自認他們沒有義務再為外國人流血,所以尼克森
上台之後即積極謀求解決越戰。
  但又要如何達決越戰越南化的理想,美國在推行越戰越南化政策時,若能注意下列問
題,當年所作的犧牲也就不會完全沒有意義。
  1鞏固南越安定力量:南越政情相當複雜,經濟又貧困,共黨的滲透無孔不入,使其
   對美國產生極大的依賴心理,這種心理是南越獨立作戰的一大障礙,故美國在撤軍
   之,前必須協助南越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和安定的社會秩序,使南越能逐
   漸走上自立自強的道路。
2撤軍與建軍配合:美軍撤離越南,原美軍的成戰任務,即要交給南越軍,因此必須
   先協助南越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在建軍過程中,裝備的移轉相當容,易但使用
   裝備的人才及各級幹部並非一蹴可及,因此美軍的撤退必須擬定一明確而合理的時
   程表,使撤軍與南越的建軍能互相配合。
  3應留置若干部隊,為了表示美國協助南越繼續抵抗越共的決心,美軍不應完全撤退
   ,必須留置若干平衡性的作戰部隊,如美軍在韓國,以穩定南越的人心及應付不意
   的狀況。
4撤軍前應先消除南越所受的各項威脅:美國以五十多萬大軍參戰,仍無法取勝,現 
   在把戰爭的擔子交給士氣戰力均無法與美軍相比較的南越軍,其前途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美國要保障美軍撤退後南越的安全,與戰爭能在有利的情況下進行,必須:
   A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勢,消滅越共的主力,並摧毀其庇護所。
B澈底破壞胡徑,必須時以南越軍長期佔領之,以切斷越共補給線,使其失去失存
    發展的條件。
  5不可先撤退再與共黨談判:否則將失掉討價還價的王牌,使往後的談判陷於不利的
   地位。
一九六八年尼克森上台後即逐步撤軍,一九七0年三月龍諾推翻施亞努政權要求高棉
境內越共撤軍,但越共策動其同路人企圖推翻龍諾政府,龍諾便向盟軍求援,尼氏為了保
障美軍撤退後南越的安全,為了消滅越共出擊盟軍的庇護所,為了提高盟軍士氣,而於四
月卅日宣佈對高棉境內越共庇護所發動攻擊,但因新聞媒體事先洩密,加上限制盟軍作戰
時間不得超過二個月,在空間上不得超過廿一點七哩,不但未能擊滅越共主力,反而激起
更大反戰風潮。一九七一年四月越共發動春季攻勢,南越軍招架不住,幸賴美國海空軍全
力支援,戰況才得穩住,此時美軍僅餘十一萬,尼氏仍未因越南情勢危急而停止撤軍,一
九七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七三年六月,韓國澳洲紐西蘭菲律賓泰國駐軍先後撤離,
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越共在經不起B五十二轟炸,南越在受不了美國政治壓力之下,
在巴黎簽訂定停戰協定,立即全面停火,二個月內美軍完全撤退越南,尼氏宣稱這是一項
光榮的和平,美國退出越南光明磊落,絕非戰敗之故。往後二年,越共大舉向南滲透,至
一九七五年一月止,共滲透十萬名兵員七百輛坦克車一五00門大砲,違反停火協定
六萬五千次,造成南萬四十萬軍民的傷亡,並引發南越的淪亡。
七阮文紹放棄中央高地三省及廣治研究
一九七五年三月三日,越共第二師一部截斷歸仁至百里居間之交通,並攻佔附近六個
縣城,三月十七日,越共第三二0師攻陷邦美蜀,三月十四日,當邦美蜀遭受攻擊時,阮  
文紹鑑於情勢之嚴重,便在芽莊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中央高原的崑嵩百里居達樂
三省與最北端的廣治省,以縮短陣線集中火力,相機與越共決戰。三月十七日,阮文紹
向全國廣播了他的決定,並宣佈撤退的行動立即開始。
  第一軍區於接到命令後,三月十九日倉促撤出廣治及順化,三月廿二日越共攻陷廣義
,截斷南越軍的退路,並驅使百萬難民擁塞於途,使第一軍區的部隊湧向峴港,三月廿六
日,阮文紹見大勢不妙,乃下令守死峴港,但第二天軍區司令吳廣長中將乘軍艦逃亡,使
整個指揮系統瓦解,峴港十萬守軍士氣全消,三月卅日未作任何抵抗即向越共投降,到三
月卅一日,南越第一軍區部隊僅剩原先調回西貢的二萬多人,餘幾乎全軍覆沒。
  第二軍區於三月七日當天立即放棄崑嵩百里居與達樂三省,軍區司令范文富中將率
先撤至芽莊,南越軍潰不成軍,至四月七日,歸仁綏和芽莊金蘭灣大叻等主要省
會及都市,皆未經戰鬥而一一放棄。
  四月十七日高棉龍諾政府向共黨無條件投降,對西頁政府造成沈重的打擊。
  四月廿日,越共以十個師約十四萬人的兵力,分五路進軍西貢,當時南越在西貢及湄
公河三角洲尚有五個完整的步兵師三個空降旅及數百架戰機,若奮力一擊仍大有可為。
但四月廿一日,阮文紹被迫下台由陳文香繼任,四月廿七日,西貢吃緊,新山一機場不斷
受到攻擊,達官貴人紛紛一走了之,廿八日陳文香下台,楊文明上台,楊不但沒有一戰的
決心,反而派人去與越共接觸,表示願意和談,但遭越共拒絕,楊文明以不願西貢毀於戰
火為由宣佈無條件投降,遂結束越戰。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日,越共宣佈南北越統一,更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
設於河內,並將西貢改名胡志明市。
  縮短陣線之時機與條件分析
  一時機:主動在敵兵大劣勢,不足以防守廣大之陣線。
  二條件:
1後方地區有良好之地形可供利用。
2縮短陣線後,可集中較優勢之兵力,相機與敵人決戰。
3有充分旳時間可供重新調整部署之用。
4能確實掌握通達新陣線的交通線。
  但由於越共一方面沿北緯十七度線及寮越高棉南越邊境線對南越形成了包圍的態勢
,一方面以總數約三十餘萬的武裝部隊遍佈於南越各地進行恐怖活動,使越戰具備了以下
特質:越共始終掌握主動雙方沒有固定的陣線無前方與後方的區別。
  就理論而言,當主動在敵,而所擁有的兵力又不足以防守廣大的陣線時,縮短陣線以
便集中兵力,相機與敵決戰是正確的,但就越戰的特質與縮短陣線的條件而言,阮文紹的
決心顯然犯了以下的錯誤:
1這是一場沒有前後方之分,沒有固定陣線的戰爭,南越軍的陣線又將如何縮短,而
   新陣線又該如何選定?
2大軍之撤退,必須要有週詳的準備,但阮文紹的命令,卻使下級部隊毫無反應準備
   的時間,這種倉促的行動,每易造成意想不到的混亂與損失。
  3中央高原乃南越的屏障,西貢的門,戶放棄中央高原,將給南越帶來下列之害:
   A西貢以北無險可守。
B通往第一二軍區的交通線受到嚴重的威脅,換言之,等於放棄芽莊以北的半壁江 
 山。 
C對民心士氣影響甚大。
  阮文紹的決心顥然犯了戰略上嚴重的錯誤,其理由為:
  1未考慮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2撤退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問題的加速惡化。
八由軍事觀點評越共何以能打勝仗
九越南淪亡原因分析
1缺乏強固的領導中心
從吳琰廷時代政變之頻繁不計其數,而政府之改組更像走馬燈,不但國家元氣大傷
   ,而且更予越共坐大機會,直到阮文紹時,代雖然權力歸於統一,維持表面的安定
   ,但是高階層之間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勢仍時有所聞,以致領導中心的形象受到破
   壞,直接影響到民眾對政府的向心力,並削弱了美國對南越支持的程度
2過份依賴美國
   南越長期在美國的呵護下,養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一九七二年,南越軍在共黨歷  
   次的大攻勢中,由於跟美軍併肩作戰,有恃無恐,表現尚可;但是在一九七五年三
   月越共的攻勢中,因為缺少了美軍,卻變得不堪一擊,百萬大軍不到二個月就全部
   瓦解了。外援僅能增大勝利公算,並非勝利必備條件
3沒有中心信仰,幹部氣節掃地
   在南越淪亡過程中,南越數千名政府官員及高將領中,除了以副總統為首的數人殉
國外,不是變節投降就是一走了之,沒有一個戰死的人,也難怪士兵表現出一付保
命第一的心理,誰也不願去當英雄烈士
註:當阮文紹宣佈放棄中央高原及廣治後,先有第二軍區司令范文富擅離職守,後
有第一軍區司令吳廣長逃亡海上,到了西貢被圍時,副總統陳文敦參謀總長
     高文園第三軍區司令阮文全西貢衛戌司令阮文明西貢市長杜建饒等均搭
     機赴國外
4生活與戰鬥脫節
   蔣百里先生曾云: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南越在
   長期戰爭中,生活困難,但大都市居民仍過著美國式生活,沒有絲毫戰爭氣息,許
   多人在飽暖之餘盲目追隨若干政客攻擊政府,為越共赤化南越製造有利之情勢
十越戰對美國人心理衝擊研究
越戰最大的悲劇在於它的慘敗,對美國政府而言,最大的過失在於嚴重錯誤的策略,
,季辛吉曾說:美國於越戰自始至終沒有清楚地界定自己的目的,也沒有確定該用何種手
段達到目的。美國派兵駐越,表達介入之心嫌多,爭取軍事勝利嫌少。雷根亦曾評論:這
是一個大悲劇,對我來說,越戰的恥辱是,年青人被送入絞肉機,而卻沒有任何人被允許
有獲勝的意願。由是在這種不求勝利致使戰爭慘遭敗績的刺激之下,美國人民在心理上產
生了許多複雜的變化;他們對這場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失敗戰爭,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他們對這麼一個不明不白的戰爭,竟要付出如此龐大的代價而在內心無法平衡;他們對國
際紛以背棄不可靠不忠實加諸在美國身上的指責,感到惱怒,並在自尊上受到嚴重挫
折,再加上美國傳播界對越戰訊息的刻意誤導,美國人對越戰的憤怒情緒,終於全面爆發
,他們從此不在乎美國對越戰是否光榮,相反的,他們索性樂見美國慘敗,甚至於,他們
更樂見他們所痛恨的美國政府遭到羞辱。
  越戰結束六七年內,美國人不約而同的對越戰採沈默態度,其可理解的因素如下:
1越戰是一場既失敗又丟人的戰爭,不足為道。
  2越戰創痕太深痛苦太重,碰不得也摸不得,更不知從何說起。
  3期盼在沈默中療傷止痛,甚至忘記這可咒的慘痛記憶。
  4避免分裂的意見再度引起爭辯而徒使創痛加劇。
5沈默更代表對越戰強烈的抗議與厭惡。
美國人對越戰的厭惡也同時強烈的反應在越戰退伍軍人身上,他們首先為這毫無顏面
,一無是處的戰爭,輕視越戰退伍軍人,繼之在新聞媒體的誤導下,誤認美軍在越南作戰
是助紂為虐,而不理會美軍奉國家之命在何等惡劣條件下作戰。參戰的美軍成了越戰失敗
的代罪羔羊,除要忍受戰爭所加諸的身心創傷外,還要忍受美國社會大眾的敵視與政府的
漠視,許多越戰退伍軍人都受到創傷性衝激之後官能失調症的困擾,其症狀為:情緒低落
不合群易怒疏離感倖存罪惡感失眠惡夢等,若干心理分析家稱之為越戰後遺
症候群,根據一九八0年美國聯邦退役軍人管理局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曾在越戰中有實
際戰鬥經驗的美國士兵,將近一半的人曾出現PTSD症狀,除了心理上的障礙外,越戰
經驗也為退伍軍人的平民生活造成許多嚴重的問題,諸如:婚姻危機失業毒癮及酗酒
高自殺率橘色毒劑後遺症國會與政府的漠視。
  另一問題是二五00名在越南被俘或失蹤美軍的下落至今仍未解決。
  在雷根總統的努力下,越戰結束十週年紀念時,美國不只願談敢談,且能發自內心
以實際的行動來對越戰做出種種甚具鼓舞性的反應,例如建造紀念越戰陣亡將士V字型黑
牆︵上面排列五0八二二名陣亡將士名字︶紐約為越戰退伍軍人舉行盛大而感人的歡迎儀
式,美國大學校園掀起研討越戰的熱潮,ROTC預官制度較前受大學生歡迎,而在反映
社會心理的電影製作方面,也不再視越戰電影為毒草,八0年代末期,有關越戰電影較著
者有返鄉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而較近年代之越戰電影較著者有前進高棉七月四 
日誕生野狠呼叫二十一第七特戰連金甲戰士早安越南親愛美國第一二滴血
北越歸來等等名片,而在影集方面曾在國內放映者有霹靂神兵中國海灘,大體而言,
越戰電影可分成三類:
  第一類描述越南戰場的實況。此類電影客觀地呈現當時的戰爭場面,並力求逼真。
  第二類探討越戰所引發的家庭及社會問題,除重新反省越戰外,側重在越戰退伍軍人
返回美國後所引發的各種適應問題。
  第三類透過越戰事件的題材,深入探索人性︵道德的批判良知的反省︶,現代啟示
錄即為典型作品。
伍結語

美伊戰爭

美伊戰爭對全球紡織業之影響
張至盛
為因應美伊戰事,在開戰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已通告我駐中東地區商務單位密切注意當地情勢之發展,並隨時與在當地投資台商及赴當地拓銷之我國廠商保持密切聯繫,以適時提供必要協助;同時籲請各公協會週知會員廠商善加利用中國輸出入銀行辦理之輸出保險,以降低風險,並提供我國駐中東地區各單位聯絡名址、輸出入銀行信用狀出口保險介紹等資料送請各公協會轉知相關會員廠商參考運用。
美伊戰爭對我國貿易之影響可分為三個層面觀察:
一、 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原油價格上升對出進口影響較過去為小
美伊戰爭的爆發對國內經貿影響最大的是油價飆漲,衝擊國內產業的生產成本,有阻礙出進口成長的疑慮。目前因美國、日本對石油需求增加,而委內瑞拉、科威特等主要產油國產量減少,使全球石油供需雖略呈短缺,不過國內產業結構已轉成以電子資訊業為主,對油品相關產業依賴程度降低,因此,若是油價因美伊戰爭上漲,對我國貿易影響會比過去降低許多。
二、 中東戰區佔我貿易比重低,對我整體貿易衝擊較小
2002年我國對中東出口額為23.8億美元,佔我出口總額的1.8%,我國自中東進口為72.5億美元,佔我進口比重為6.4%,進口大宗是以沙烏地阿拉伯的原油為主,中東發生戰事,將注意原油上漲對原物料成本上揚之衝擊。
三、 速戰速決,全球景氣可望回升,有利我國經貿增長
目前全球景氣復甦緩慢,加上美國對伊動武,或將使恐怖攻擊疑慮又增,打擊國際景氣回升的腳步。惟從另一角度觀之,美伊戰事開打,反而消除了國際上之不確定因素,且各軍事專家皆觀察該戰役應可於短期內結束,不但油價將回跌且恢復國際投資者信心,有利全球及我國景氣上升。
對紡織業的影響
美伊戰爭自三月廿日開戰以來,原預期能速戰速決,但依目前情勢來看可能會拖延一段時間,各界預期若戰事不超過原料庫存天數,各產業不致受影響,但在油價上漲的陰影下,將直接影響下游塑膠製品、化學製品、紡織及成衣製品等三大產業。不過,廠商最擔心的是戰事拖延太久,波及到美歐市場,甚至造成全球不景氣,將導致出口減少。
據化纖業者表示,美伊戰爭一般看法是美國會採取速戰速決的戰術,以免戰爭時間拉長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如果開戰後照此方向演進,開戰初期化纖原料行情可能下跌,但隨著戰爭接近尾聲,價格就會回升。
如果美伊戰爭時間拉長到六周以上,且伊拉克大量破壞油田,原油可能會上漲到每桶50美元到80美元,屆時化纖原料、化纖價格都會跟著飆漲,原油一旦暴漲,供應吃緊的乙二醇(EG)合約價可能創新高。
化纖原料EG、PTA今年來報價隨著生產原料行情上揚而大漲,聚酯纖維、尼龍絲、加工絲和亞克力棉報價也反應成本上揚,其中EG現貨報價最高飆到每公噸900美元,漲勢讓原料自給率偏低的大陸聚酯業叫苦連天。
聚酯原料的上漲,將直接衝擊到聚酯產品在無奈中跟著上漲,持續增強的原料漲勢,將導致國內各聚酯產品生產廠家及各聚酯產品交易市場的價格再度調高,預計後市聚酯產品的原料價格以及聚酯產品的價格還會是一個向上攀升的走勢。然面對著亞洲市場幾乎不復存在的利潤空間和價格壓力,生產成本的提高不得不轉嫁給下游企業。上游化纖價格三級跳的走勢,使下游布廠大量補足庫存,但若無法全面轉嫁成本,如此高價聚酯粒及聚酯纖維,將使買盤明顯縮手。近期報導,中國大陸聚酯產品從原料到成品庫存預估只可再支撐1~2周,一場聚酯原料價格大戰即將開打。因此,部份紡織原料廠商面對目前急漲的上游原料,引發成本上升及下游買盤觀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已對今年的獲利看法趨於保守,部分上游廠商也已歲修策略因應之,市場處於上下游對峙的觀望局勢。
美伊開戰後無法速戰速決,達到預期目標,預期勢必影響全球貿易出口、原料採購及投資意願等,對全球的景氣復甦將更形不利。
在原料價格猛漲無法轉稼下,將給紡織業帶來了衝擊,無庸置疑地世界原油價格的高漲對我國紡織業的負面間接影響非常大,除增加化纖業的成本壓力外,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紡織業,亦將因美國經濟的遲緩復甦,導致紡織產品對美國的出口下滑。
美伊開戰以來各界最關心的是對全球經濟及紡織業的影響,本文特針對國貿局及紡織品出口預警小組所提供各國對紡織業影響之資料彙整於后提供業界參考。
美國
戰爭若延長將使零售銷售額下降
美國最大零售商表示,目前持續進行之美伊戰爭並未使得零售業銷售額下降,然而如果戰爭延長,則可能使銷售額下降,原已打折之價格將面臨額外壓力。
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消費量並未猛跌,世界最大之零售商Wal-Mart對於三月份之預測維持不變,為個位數之低成長率,J.C. Penny預測銷售量與預估收入減少一致,而Target預測三月份將維持不變或減少2個百分點,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 則承認雖然戰爭的影響有限,銷售仍較預期為低。
長期來說,如果戰爭未能於短期之內結束,則美國消費者將減少逛街購物,而選擇待在家裡,此外,最近股市下跌對於振興零售業之銷售亦無幫助,依據ABC市調指出,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降到1993年12月以來最低點。除了戰爭因素外,亦歸咎於美國經濟遲緩。失業率升高,股市下跌及油價上漲,為消費者信心缺乏原因。
成衣銷售量及價格均下降
2月份成衣商店銷售量較1月份下降3.6%,較去年同期下降1.5%,1月份之銷售則較去年同期增加2.6%。零售商指出,消費者信心缺乏對已經下跌之成衣價格有不利影響,依據美國勞工部資料,2月份成衣零售價格繼1月份下降0.9%後,又下降0.2%,合計過去12個月下降2.3%
美國成衣零售商之成本於油價上漲後大幅增加,聚酯纖維原料及運費成本增加且美元貶值均造成昂貴的進口成本。然而,零售商將不會把成本之增加轉嫁於消費者身上,反而將被迫提早促銷及減價活動。
某些業者利潤將下降,如百貨公司原已受挫於折扣商店,另生產低成本成衣之供應商,除須面對原料上漲及美元貶值之困難,尚須承受美國成衣買主給予之壓力。許多國家的訂單因戰爭取消,業者均期望戰爭早日結束。
韓國
根據南韓產業資源部指出,該部於美伊開戰後隨即召集各業種別協會團體及相關研究機構,共同研擬因應對策。據南韓產業研究院分析,若戰爭於一個月內結束,則對南韓產業將不致造成負面影響,惟若戰爭長期持續,則南韓之內銷、出口及投資等將受油價暴漲、物價上升等影響而轉趨萎縮,南韓政府業已初步擬定相關產業之因應對策。
對紡織業而言,若美伊戰爭即時結束,南韓紡織品輸銷美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分別減少4千萬及3千萬美元;若戰爭長期持續,則原材料價格上漲將打擊化纖產業之利潤,南韓紡織品出口至美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分別減少3億2千萬及2億2千萬美元。對此,南韓政府擬延長對原材料適用配額關稅之期限或調降進口關稅等方式,以紓解業界之困境。【資料來源:駐韓國代表處經濟組】
印度
美伊戰爭開戰以來,不僅對印度紡織業及成衣出口造成嚴重衝擊,同時也對紡織原料逐漸產生負面影響。
自從印度政府課徵中央貨物稅之後,針織服飾等紡織業即處於停滯狀態,目前該產業更面臨大幅度衰退。根據調查顯示,所有紗類消費量已下滑50%。
由於伊拉克供應的石油大量減少,造成原油價格已開始漲價,且價格下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導致紡織品原料價格亦沒有下跌的空間。
聚酯纖維每公斤為71盧比,其中聚酯長纖每公斤達96盧比;亞克力纖維約80~85盧比;尼龍長纖則約160~165盧比。
Ludhiana每年出口襪類產品至中東國家高達40~50億盧比,且美國為印度成衣主要進口國之一,因此,印度不論是襪類或成衣出口均受到美伊戰爭影響甚巨。印度國家紡織委員會主席指出,美伊戰爭若延長,則將為紡織業帶來更嚴酷的考驗。
成衣出口商將損失五千萬美元
由於憂心戰爭,歐美國家的連鎖零售店及成衣商已經延後下一季的訂單,對印度未來成衣出口造成傷害。孟買一成衣出口商表示,印度才自911恐怖攻擊事件的不利影響中回復,現在又出現訂單延期,戰爭將使情況再度惡化,若外國進口商購買趨勢有任何狀況,印度成衣業可能損失4千萬至5千萬美元,印度成衣總出口值為56億美元。
隨著開戰之明確,外國廠商或設計師已取消至印度下單的計畫。若戰爭持續的時間長,印度出口商可能將遭遇重大挫折,因為九月開始下一季訂單,依例於下個月就要開始下訂。911之後,幾乎所有的外國公司取消自印度進口成衣。
印度業界認為如果戰爭很快結束,訂單將會回籠,由於一般認為戰爭將速戰速決,出口商並未減少產量。同時因為戰爭的影響,成衣出口商的成本也面臨上漲,包括運費及保險費的增加,出口商要多出8%~10%的額外負擔,且運送時間預期也將延長。印度紡織部長表示,美伊戰事如果延長,印度輸銷美國及歐盟紡織品貿易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印度輸銷美國及歐盟之總出口值約達140億美元,其中紡織品約佔一半,達70億美元。
印度及模里西斯組成六人工作小組,就於模里西斯建立成衣廠,俾增加輸銷非洲國家事宜進行規劃。六人中之二人為政府代表,其餘四人則係由兩國之貿易及產業界人士組成。此外,印度成衣製造商亦熱中於在馬來西亞建立成衣廠。
印尼
中東地區取消紡織品訂單
印尼紡織製造商協會(Indonesian Textile Producers Association,簡稱API)發言人表示,美伊戰爭使得中東地區買主取消紡織品訂單,造成印尼紡織業損失。API表示,戰爭爆發前,業者平均每月可獲利約一千萬美元,目前則大幅降低至僅一百萬美元,並已接獲大約三十家業者稱獲利將下降,預估紡織業整體獲利將大幅減少100%以上。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Emirates Arab)是印尼紡織品的最大轉口地,許多紡織品透過該地轉銷往東歐、中東及非洲國家。API發言人明白表示,無能為力減緩美伊戰爭對印尼紡織品出口之影響,只希望戰爭能儘快結束,以減低損失。
印尼紡織業近幾年來景氣低迷,因美伊開戰,印尼紡織品出口至中東地區之貿易已告停止,將更使紡織業雪上加霜。戰爭除了使得生產成本增加外,配銷成本也上漲。以往行經蘇伊士運河的印尼輸歐貨品已改道南非,航程較正常時期增加七天,且每一個貨櫃運費調漲300美元;空運成本增加5%,保險費增加15%;已有部分美國買主取消訂單,在中東、歐洲及美國地區亦有延後訂單的情形出現,如果戰爭持續到本年六月,印尼紡織品恐將因之減少產量達20%。
2002年印尼紡織品及成衣生產量為210萬噸,輸往中東佔15%,輸往美國佔23%,其餘則輸往歐洲、亞洲及供應本國市場。
紡織品出口將衰退
據印尼工業貿易部高級官員表示,美伊戰爭對印尼的紡織業及木材業之出口將有重大影響,因為美國為印尼該兩項產業主要出口市場之一。2002年印尼紡織品出口達70億美元,本年度輸銷美國紡織品可能衰退10%-15%,惟實際受影響狀況尚待評估,須視戰爭後續發展而定。
印尼過去幾年來出口表現不佳,部分原因是主要出口市場經濟不景氣,如美國及日本等國,分析家認為美伊戰爭將使全球經濟更加惡化。
出口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然而,過去印尼幾年來的經濟成長主要係依賴國內消費,分析家認為如要提昇經濟成長率,必須刺激出口。
工業貿易部官員表示因應出口衰退的方式之一為開發新市場,例如澳洲、歐洲及加拿大等國。印尼財政部也表示該部正準備一項振興方案,以協助印國產業因應萎縮的外銷市場。此外,並將嚴禁外國產品走私進口,以幫助本國產業維持國內市場佔有率。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紡織業者指出,中東情勢持續緊張,導致原油及其衍生物價格上漲,已嚴重影響當地之紡織業,業者因原料價格增加及退稅比率不變,已面臨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之危機。
紡織業利潤劇降主要原因係紡紗原料之一的聚酯棉(PSF)價格上漲,而PSF製造商則因原料純對苯二甲酸(PTA)及單乙二醇(MEG)價格飆漲,因此不得不調增售價。
PTA為石油之衍生物,因擔心伊拉克危機導致供應短缺,巴國當地市場二月份現貨交易價格,已自平均每噸525美元漲至748美元,MEG則自每噸473美元漲至725美元。
原料上漲使得PSF每公斤上漲45%,迫使當地PSF製造商調增其產品成本平均每公斤0.8美元,因此PSF價格自12月份每公斤62盧比,上漲至3月份的每公斤75盧比,漲幅為21%。 目前當地PSF現貨交易價格為每公斤1.07美元,約79.75盧比,此外,因下游產業需求薄弱,且上游產業對價格讓步之空間有限,紡織業之困境可能需要以檢討紡織品退稅比率解決。
業者指出,作為刺激紡織品出口之退稅比率,自2002年3月起就未曾修正過,目前聚酯紗退稅比率每公斤9.87盧比係依據較低之PSF價格計算,以目前之PSF價格水準,退稅比率應為每公斤13盧比。
至於政府因退稅比率增加所產生之支出,可針對PTA/MEG及PSF之進口產品,課徵額外關稅方式弭平,此刻政府對於紡織品出口長期發展,應提出一套有效之政策,以提供國內出口商穩定之貿易環境。
紡織業生產成本因美伊戰爭而飆漲
若美國與伊拉克戰爭時間延長,則紡織產業將面臨更大壓力,巴基斯坦當地紡織分析專家指出,戰爭對於生產成本較其他國家為高之巴基斯坦紡織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油價將直接受影響,並導致電力供應商調高電費,此一連鎖效應將使得巴國紡織業及其他工業面臨成本增加之困境。
原各方均預測波灣地區之對峙可於短期內結束,惟目前據分析家依情勢指出,戰爭時間可能延長。戰爭延長除了增加運費成本之外,波灣地區國家港口可能完全關閉,此將導致國外進口商增加不安全感,尤其是部份廠商已避免與當地紡織業者簽訂中長期合約。業者與客戶已就運費、原料、生產成本等談妥價格,如有任何成本或費用的增加,將使得業者利潤減少甚至賠本。
當地研究專家指出,若其他國家尤其是反對入侵地區採取行動,則情況將更形惡化,除了紡織或其他出口產業將受影響外,整個貿易體制也將被擾亂。若波灣地區戰事拖延,國際市場上進出口貿易平衡狀態將重新調整,任何新的負面發展對巴基斯坦經濟而言,將是一種災難。
孟加拉
影響成衣出口訂單
依據消息指出,由於受戰爭影響,使孟加拉在美國及歐盟價值達1.69億~2.03億美元的訂單目前尚無法確定,該兩國之市場分別佔孟加拉的40%及52%。
訂單的不確定將使出口減緩,惟預計近來輸往加拿大及日本的成衣將會增加,故無須擔心。由於日本不要求非常高的附加價值,而加拿大市場則規定須25%的附加價值,孟加拉計畫開發日本市場,認為日本成衣市場深具潛力,另預估輸往澳洲亦將有可能增加。如上述出口各國之預期成真,則出口值估計達70億至75億美元。孟加拉成衣業雇有150萬名員工,主要為女性,成衣業佔孟加拉出口創匯65%。
越南
紡織業面臨危機
由於越南紡織及成衣業80%的原料靠進口,受戰爭影響在國際油價上升,基本原料進口價格水漲船高,將危及越南的紡織及成衣業,業界預估成衣製造成本可能增加20%。依據越南貿易資訊中心資料,紡織及成衣業界主要之進口原料-合成纖維之價格將向上攀升,由每公斤1.12美元上升至1.15美元。在國際價格上升前已接單之紡織及成衣廠遭受重挫。
其他國家業者雖亦遭遇價格上揚的問題,但越南的高度仰賴進口卻使情勢更為困難。中國大陸、印尼及台灣在纖維供應上均可自給自足。更困難的是,大多數的越南廠商面對價格上揚仍是維持售價,有部分廠商已漲價5%,其他廠商擔心若原料價格不回跌,勢必要跟進。為維持競爭力,紡織及成衣業界正盡全力藉由增加勞動生產力降低成本,並提高本地製造比例。

波斯灣戰爭

波斯灣戰爭
概述
  波斯灣戰爭是在二十世紀,繼越南戰爭之後,最大規模的戰爭,其緣起於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為領土、石油權利益等糾紛,以及伊拉克對油償、租借布比揚島、瓦巴島談判破裂,導致伊拉克於一九九O年八月二日入侵科威特。此次之侵略行動發生於歐、亞洲交界之戰略要域上,其發展可能引起中東區域性戰爭,甚至引發世界大戰,而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六七八號決議案,強烈要求伊拉克部隊撤出科威特。事發後聯軍旋即展開部署實施「沙漠之盾」防衛作戰,並於1991年1月17日凌晨3時開始實施毀滅性的「沙漠風暴」戰爭,迄同年2月24日至28日8時止,歷經100小時地面作戰,伊拉克無條件投降,戰爭劃下休止符。波斯灣戰爭,是美國在後冷戰時代的第一場國際危機,美國藉由這場戰爭的光榮戰役,再度確立了國際領袖的地位。 註:沙漠盾牌“沙漠盾牌”,運用了70%的軍用運輸機和部分民機輸送裝備和兵力以及部隊的給養,每天空運數十架次。另一行動是所謂的“沙漠風暴”,每天空運達125架次,共運送了武裝士兵41.8萬人,貨物38.8萬噸。確保了兩次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
壹、波斯灣戰爭的起因
  波斯灣戰爭發生的原因根據各方面之資料分析,概可區分為遠因、近因及西方國家利益三大部份說明:
遠因
一.歷史淵源
  西元十三世紀,阿拉伯人的勢力隨著其在歐洲及中亞統治衰退而沒落。迄十六世紀,土耳其人建立鄂圖曼帝國,統治了大部份阿拉伯語世界,在該時期,科威特僅為一個部落,統治科國之薩巴赫族係阿拉伯貝多因人後裔,在十八世紀初定居於此,十九世紀下半葉接受鄂圖曼帝國冊封,土耳其人將統治中心設於今伊拉克第二大城巴斯拉。在十九世紀期間薩巴赫統治者採取了親英的態度,直到一八九九年薩氏家族正式和大英帝國簽署了保護條約,結束了科威特介於英國殖民強權與土耳其人之間的猶豫角色。一九一四年科威特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鄂圖曼帝國瓦解,英法兩國為瓜分阿拉伯半島,於一九一六年簽訂「塞克斯│皮考特協定」,將科威特問題列入議程,科威特變成英國殖民地。一九一八年英國驅逐在巴格達之鄂圖曼帝國勢力後,幫助沙利法.哈珊之子費瑟統一巴斯拉、巴格達及摩蘇爾等三個鄂圖曼帝國省份,成立伊拉克王國,但仍為英國託管地。一九二一年英國在國際聯盟授權下建立了伊拉克(一九三年伊拉克脫離英國託管地獨立後始有外交權),一九二三年土耳其─鄂圖曼帝國之後繼者於瑞士洛桑和科威特簽署了永久放棄科威特的國際條約,但有關伊拉克與科威特疆界關係上,卻沒有明白標定國界範圍。雖然,在一九三二年伊拉克宣佈了它的獨立建國宣言,並平行地和科威特相互承認了具國際法效力的疆界劃分,但伊拉克方面卻不承認其在一九二二年由英國的殖民統治者考斯克爵士個人專斷所確立的伊拉克新國界︱波斯灣一段海岸線了。此後,伊拉克就一直不斷宣稱科威特在鄂圖曼帝國期間是由巴斯拉所統治而英國卻無視於昔日的疆界劃分,在一九三O年代,將科威特劃為自治區,而不承認它是伊拉克的一部份。當時的伊拉克國王不接受這項安排,聲稱有關的條約從未獲得批准。雖然伊拉克人─當然包括胡辛總統─忽略了或不願承認,當年並未存在一個科威特國。
  一九五八年當哈什米王朝在伊拉克軍事強人阿布都卡林.奎錫姆推翻,新的革命政府即提出對科威特領土主權,這一緊急的尖銳關係逼得科威特在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九日宣佈獨立,並加入聯合國(一九六三年)及阿拉伯聯盟(一九六一年),獨立未幾,時任伊拉克總理的奎錫姆宣稱科威特是「伊拉克整體的一部份」,因為它曾經是鄂圖曼省巴斯拉的一部份。伊拉克威脅要吞兼併科威特,英國遂於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廿七日派遣海軍艦隊抵達波斯灣,並倖經阿拉伯聯盟先後派兵駐守,使得伊拉克的併吞意圖無法得逞,因此一場地區性的危險得以解除。
  一九五九年胡辛在暗殺奎錫姆失敗,於四年後(一九六三年)政變成功,伊科舉行談判,在科國允予八五、000、000美元的大量經援條件下,宣佈伊拉克放棄對科威特的主權要求,十月四日兩國代表在巴格達簽署和約,正式承認對方。故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領土的糾紛,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有其歷史的夙怨。
二.種族歧異
  在中東地區有伊朗的波斯人、以色列的猶太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少數民族庫德人等,種族不一,加上宗教與教派不同,故常起衝突,在種族衝突最嚴重地區為以、阿之衝突,其間歷經四次大戰;其次為伊拉克之阿拉人與伊朗之波斯人,歷經八年作戰;另外則為庫德族人飽受伊拉克及土耳其之鎮壓與迫害,現己潛入兩伊及土耳其交界之山區,進行游擊戰。
三.宗教糾紛
猶太教與回教之爭:原兩教之共同祖先為亞伯拉罕,後因雙方教義不同,遂演變成宗教之爭,從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七三年,爆發了四次以阿戰爭,以色列雖三面環敵,但能自立自強與在西方國家支持下,屢敗阿聯,並佔領戈蘭高地,約旦河以西地區(含三教聖地耶路撒冷),更加深了猶太教與回教之間的仇恨。
回教之葉尼派與什葉派之爭:兩伊戰爭發生原因甚多,其中最重要之因素為教派不同之爭,兩派均信奉真祖阿拉,唯什葉派另須參拜神秘主義者蓋拉尼。而素尼派為回教正統,什葉派為其支派,且作為激進,所以不為素尼派所承認,在兩伊戰爭中,伊朗是什葉派,伊拉克是素尼派,阿拉伯國家均支持伊拉克(阿拉伯國家除伊朗外,均以素尼為國教)。
基督教與回教之爭:兩教之爭為時已久,可遠溯至十字軍東征,西元一O九九年奪取耶路撒冷,迄一一七八年又為鄂圖曼帝國奪回,最後並於一四五三年鄂圖曼帝國滅了東羅馬帝國,更加深東、西方之仇恨。
近因
一.權慾
  伊拉克長期以來即想爭取阿拉伯世界領袖地位,尤於一九七八年以埃簽訂大衛營協定,埃及遭阿拉伯國家開除會籍後,更積極爭取接替埃及之領導地位。一九七九年胡辛(註)掌權大肆擴充軍力,並與伊朗爆發八年的戰爭,戰後大批武器彈藥與龐大兵力正好利用,做為達到此目的之工具,而科威特人口少、財富多、國力弱,自然形成理想的首要目標,而沙烏地阿拉伯更是其覬覦的大餅。註:人物小介紹—胡辛胡辛於一九三七年四月廿八日出生於提克里附近,雙親離異後由舅父撫養成人。進入伊拉克的軍校就讀遭開除後,忿忿不平的胡辛轉而加入伊國的復興黨。身為該黨的一員,於一九五九年抵埃及,據說曾負笈大學。一九六三年復興黨於巴格達政變成功後胡辛返國;同年稍後,復興黨再度被逐,胡辛被捕下獄兩年。他逃獄並從事地下活動兩年,規畫一九六八年七月十七日奪權成功的政變。胡辛成為革命指導委員會的副主委,他藉消除反對人士而成為伊拉克實際的統治者。一九七九年七月,胡辛說服當時的總統哈珊阿巴辭職,一舉成為共和國總統、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及復興黨的總書記。
二.藉口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迫切需要資金以圖建設,十二個會員國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曾普遍同意將石油生產量限制為每天 一、二五萬桶,但實際生產則為一天一、三五萬桶,使得石油價格從原有十八美元一桶,跌至十三美元一桶。此正與胡辛主張之高油價政策背道而馳。一九九O年七月十七日,胡辛指責科威特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石油生產配額上作假,更為油價下跌的罪魁禍首,並聲稱伊拉克因此損失一四O億美元。賴帳偷油 伊拉克於一九八O年至一九八八年兩伊戰爭花費,大都靠借貸支付,戰爭結束伊拉克外債高達七百億美元,財政上極度惡化,加上戰後重建需款甚殷,伊國除拖欠「軟貸」外,並希望一筆勾銷阿拉伯鄰國借給伊拉克的三七O億美元,且亟思再貸未果。一九九O年七月十八日伊拉克指控科威特趁八年兩伊戰爭時期從魯麥拉油田非法抽取石油,伊拉克這個跨越兩國交界的油田屬於該國,並提出廿四億美元賠償要求,又指科國傾銷石油的目的在破壞伊拉克的經濟。
三.經濟利益
   一九九O年伊拉克的軍費支出為一二九億美元,亦即全國每人大約負擔一、九五0美元。其通貨膨脹率達四十%。伊拉克為解決與伊朗八年戰爭所造成的國家經濟困頓,故亟思掠奪科國之大量財富(科威特與伊拉克石油儲藏量約各佔中東石油的十%。科威特更擁有海外存資約美金一、000億。)而沙烏地阿拉伯更為其覬覦的大餅。
四.判斷錯誤
   伊拉克認為美蘇兩國將不致以軍事干預其入親科國之行,蘇聯因外交政策轉變和內部政經問題困頓,無暇兼顧或介入國際事務;美國則因當年越戰失敗陰影猶在,亦不會冒然投入大量兵力、物資,故研判美國將會透過聯合國協調,企使伊軍撤退並以談判方式解決,以致有恃無恐,大膽出兵侵佔科威特。
五.外交誤導
   美駐伊拉克大使莉兒格拉斯於七月廿五日與胡辛晤談時,告訴胡辛:「但對於類似您與科威特之間邊界紛爭的阿拉伯│阿拉伯衝突,我們沒有意見。」她說美國只堅持以非暴力方式解決。格拉斯大使的保證及美國過去的溫和妥協政策,使胡辛誤信伊國入侵科威特,最多只會受到美國的強烈抗議。而格拉斯更在侵略前一日離開巴格達飛回華府,更讓伊方產生美國將置身事外的錯覺。
六.島嶼糾紛
   伊拉克海岸線極短,加上出海口被伊朗與科威特所控制,海軍發展倍受限制,故其希望從科威特索回瓦巴島、布比揚兩島,或是採取租借方式,但未獲應允。
東、西方國家利益
  東、西方國家在此次波斯灣危機中,各國利益互有相異,概可區分如次:
美國:旨在維持國際秩序,確保其世界民主陣營之盟主地位,使西方石油能長期安全供應。
蘇聯:為伊之武器最大輸出國,且為世界第三大產油國,在石油禁運後,可坐收漁翁之利;對波灣危機反應不反對聯合國使用武力將伊拉克軍隊逐車科威特,但表示不會派兵參戰。
  中共:雖認同聯合國制裁案,但暗地支持伊拉克,並表示反對大國軍事干預。
  英國:英國政府對胡辛之入侵行動表示譴責與嚴重關切,並實際派兵支持美國之行動。
  法國:為伊之第二大武器輸出國,且七十%原油進口更與阿拉伯世界貿易關係密切,雖派有部隊加入聯軍,但其態度相當謹慎。
  其餘各國:為避免石油問題造成經濟危機,影響本國工業發展,態度傾向美國,有的國家派遣部隊參戰,有些國家則給予實物支助或是人道援助。
貳、美國介入波斯灣危機原因
  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更積極介入中東事務,主要係為填補英國退出中東所留下的權力真空,以阻止蘇聯勢力進入該地區。為了維持中東地區的均勢與和平,美國中東政策之政治目標係阻止蘇聯在此區域擴張以及儘量減少區域衝突。經濟目標則是確保美國及其盟邦能取得該地區的石油。因此美國政策的總體目標乃是確保美國在此區域之友邦的安全與穩定。一般來說,美國之所以重視中東利益的消長,主要係基於中東在全球政治、經濟及戰略重要性等三個層面作考量。
美國在中東的傳統利益
國際政治之考量
   由於中東地區內部充滿根深蒂固的宗教、種族、領土及政治等紛爭,此地區一直是世界的火藥庫之一。中東地區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宗教聖城之歸屬問題常導致各國兵戎相見。中東亦是一個多種族的社會,伊朗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及庫德族等分佈其間,阿拉伯國家之間又有很複雜的政治岐視,而領土的爭執更是層出不窮。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間的衝突即未曾停歇,更成為中東動亂的根源。此種區域的不穩定性,必然會危害美國在此區域的主要的政治目標,以及維持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特別是溫和派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安全保障。對以阿衝突,美國政策有一基本前提,對維護以色列的生存,美國有一種強烈的道德感。就戰略上而言,阻止蘇聯在中東勢力的擴張符合美國利益,以色烈的存在使激進派阿拉伯國家不敢妄動,此舉可確保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更可利用以色列在中東扮演一個平衡者的角色,擔任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代理人。  美國偏袒以色列,不僅因為美國猶太團體勢力龐大,使美國的全球政策是圍堵共產主義,某些阿拉伯國家不願參加美國圍堵蘇聯的同盟,致使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以色列的地理位置,亦使其在美國對抗蘇聯的政策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此外,以色列長期以來為華府試驗美製武器和獲取重要情報的最佳夥伴,有助於美國的國防工業與情報的蒐集。
中東戰略地位之重要性
  中東是歐亞非陸塊的交匯點,也是個「七海輻輳地」。它橫跨從烏克蘭南部,經由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瑪莫拉海、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通往地中海的水道。至於波斯灣則係一長八OO公里,平均寬度一九二公里,擁有面積廿四萬平方公里之廣大地區。沿波斯灣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該灣形若手臂,出荷姆茲海峽可入阿曼灣,經阿拉伯海則入印度洋,又可由紅海經蘇彝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可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性。對美國和西方國家而言,其正當通達亞洲之東西方石油資源運輸航線要衝;對蘇聯而言,中東則是其通往南亞、印度洋與非洲的南北通道,亦是蘇聯自沙皇時代起亟欲取得阿拉伯海之不凍港之所在。中東地區所具重要的戰略地位,正如英國地理學者麥金德所言,中東為全球地理上的「世界島」,位居樞紐,是歐、亞、非三洲之屋脊,是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乃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中東又是自大西洋、地中海、紅海到印度洋航線的交通孔道。對美國而言,中東地區戰略價值極高,因為中東地處陸、海、空的交點。其中蘇彝士運河、曼地歐海峽及荷姆茲海峽是全球的交通要衝,經由這些海峽與運河運往全球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商品─石油。對於高度依賴中東石油的美國盟邦而言,中東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經濟利益的考量
   由於全球經濟資源與市場分佈不均衡,且各國在經濟上互相依賴的程度日益增加。史勒辛格有感於世界對中東石油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便將過去地略學盛行的一句話「誰能控制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改成「能控制波斯灣地區世界石油水龍頭的國家,將可宰制大部份的世界。」
  石油變成了現代工業的血液,波斯灣地區是壓送血液的心臟,而環繞波斯灣的海路也就是血液所要流過的喉頭。經歷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益加凸顯石油是現代生活及經濟活動的命脈。石油不僅造成中東地區貧富差距有如天壤之別,也成為該地區一觸即發的潛伏性危機。
  世界上六十%已經證實的石油蘊藏量在中東,其中絕大部份集中在波斯灣沿岸各國。美國每天石油消耗量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三十%,它每天所需的石油量約有四十%要靠進口,其中來自中東地區石油的進口量又佔二十%強。更重要的,美國的戰略夥伴│歐洲和日本,它們的油源有五十%至六十%必須仰賴中東供應。換言之,油源供應的受阻與原油價格的急劇上揚將使美國及其盟邦經濟遭受重創。因為西歐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對美國的安全意義重大。因此,如何確保波斯灣原油供應的穩定並維持合理的油價,將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經濟利益所在。此外,確保這個地區水域的暢通亦是西方的重要利益所在。
後冷戰時期中東對美國的意義
  尼克森在其所著「掌握契機」中,把國家利益分為主要利益、重要利益及邊緣利益。尼氏認為主要利益一旦有失,便會直接危及美國的安全。他認為西歐、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波斯灣國家的「存在和獨立」以及防止低度開發世界的潛在威脅者取得核武,攸關美國的主要利益。此次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對美國所造成之威脅極大,對美國所宣示的政策構成嚴重挑戰,因此,美國積極介入此次波斯灣危機也是可預期的。
  後冷戰時期,美國對中東有六個主要目標:
  第一、維持其超級強權的地位。  第二、確保美國及其盟邦之石油供應不虞匱乏。  第三、積極壓制中東地區任何具有侵略野心的激進國家。  第四、積極保障以色列與溫和派阿拉伯國家的穩定與安全。  第五、防止中東激進野心政權擁有或發展具有大規模毀滅性之核生化武器。  第六、確保國際海空運輸暢通無阻。
  根據布希總統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一書中將中東戰略利益詳述如下:自由世界仍把中東石油視為重要經濟利益,美國將盡全力來維護它。蘇聯中東政策雖然已有建設性的轉變,但對此一地區國家(利比亞、敘利亞)提供先進武器,僅管衝突壓力已降低,但美國的戰略利益仍須維持。有不少因素危及我們的戰略利益│以色列的安全、溫和的阿拉伯國家的安全、油源安全等。我們將維持海軍駐防於東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並舉行軍事演習。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制止此區域之國家生產核子武器與化學武器。我們將以國際壓力抵制恐怖主義與顛覆行為,並努力促成中東和平│巴勒斯坦政治權力合法化及以色列的安全承諾。隨著美、蘇關係由對抗者轉變成戰略夥伴,美、蘇在中東的互動關係已進入新的紀元。有鑑於冷戰時期雙方大量耗費軍費的影響,因此在冷戰結束後,美蘇雙方所面臨的最大課題無疑是如何提振自己國內持續衰退的經濟。美蘇不再互相敵對,雙方如今希望共同解決國際與區域的衝突。因此,後冷戰時期美國對中東的主要考量有四個重要目標:
  美國必須積極壓制中東地區新起之具有野心的激進國家,對中東區域穩定與安全的威脅及破壞行動:在後冷戰時期,美國要儘量減少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長期的衰弱,使得它無法繼續維持龐大的軍隊,美國因而希望把戰爭的危險性降至最低程度,所以美國要阻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蔓延,很自然的必須對所有具有潛在野心或支持暴力的國家加以抑制。由於中東向來有火藥庫之稱,並且是全世界最可能爆發戰爭的地方,如果美國想維持後冷戰時期全球的和平,第一要務就是要維持中東地區的安定與穩定,如果無法維持中東地區的和平則無疑是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侵略者和野心家的一種莫大鼓舞。胡辛公然入侵科威特,一方面違反美國保衛中東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承諾,另一方面對侵略者的野心若無法消除,則將使其他野心份子競相效优,對美國而言更是後患無窮,致無法專心處理國內沉重的經濟問題。美國因此準備挺身而出教訓胡辛,其中更深層的涵義乃是,這個舉動也同時具有教訓世界和平潛在威脅的象徵意義。
  美國應積極確保溫和派阿拉伯國家的穩定與安全正如美國前國務卿舒茲對美國的職責,提出的看法:「以維護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為職責的美國而言,當國際正義與世界和平受到嚴重威脅時,美國不能沒有付出任何道德與政治的成本就輕易放棄自身的職責。」此次伊拉克公然侵略科威特,不僅升高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更對世界局勢的未來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更將使美國的中東政策面臨嚴重的考驗。如果美國現在不出面拯救盟友,則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任何承諾就無法取得其他盟友信任和獲得應有的尊重。倘若為美國能確保溫和派阿拉伯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則美國可進一步將維持中東和平的責任分攤給這些國家,如此將可減輕美國的負擔,專注於振興國內經濟。
  美國必須阻止中東野心政權擁有或發展具有大規模毀滅性的核子武器及生化武器。 冷戰結束後,在和解的氣氛與各自面臨國內經濟困境的情形下,美、蘇雙方均各自進行削減軍備,並減少對國外的承諾。以伊拉克為例,它是中東地區的野心份子,自一九八O年代以來即積極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企圖稱霸整個中東地區。倘若伊拉克日益坐大,這不僅將影響中東地區的均勢,伊拉克一躍而成為阿拉伯世界中的一個新權力中心。區域強權的崛起,將是冷戰後中東政治發展的一項不可忽視的新變數。如果核子武器不斷的繁衍與發展,這不僅對區域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更對潛在的區域侵略者提供強而有力的資產。因此,美國若不及時阻止這種情況發生,將來所須付出的代價將是現在的數倍。
  為了實現中東地區的全面和解,美國必須獲得蘇聯的密切合作:正如布希所描繪的遠景:「世界新秩序不是犧牲我們的國家主權,或出賣我們」的長期利益。它是我們成功的一項責任,達成穩定、繁榮及和平。根據這個新方式,大家共同分擔承諾,建立一套原則制約彼此關係,給這個世界帶來希望。這套原則是和平解決糾紛、團結一致對抗侵略、削減及控制軍備和公平對待所有民族。」美、蘇關係在後冷戰時期獲得重大的轉變,美國不再將蘇聯勢力排除在外,希望蘇聯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種良性的互動的發展,再配合聯合國安理會的抬頭將使得美、蘇在處理國際及區域性的爭端上,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鑑於東西方發生全面衝突的機率大減,美國戰略部署乃轉變為「二分之一戰略」的趨勢,這種構想主要是針對區域衝突而發,即軍力配置以應付世界各地某一區域衝突為主,方式主要是使用傳統武力,重點區域則為一向被視為世界火藥庫的東歐與中東。由於東西方已全面和解,美、蘇間已不太可能爆發核子大戰,美國今後在因應區域衝突時,將不會因畏懼戰爭升高為核子毀滅衝突而束手束腳,一切將以求勝而非求和為目標。
參、美國出兵的必要性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廿八日美國前國防部長溫柏格,在全美記者聯誼會發表演說,宣示美國海外用兵的六個條件:  一、除非對美國國家利益確有重大關係,美國不應派軍赴海外進行戰鬥。  二、只有具備明確的戰勝企圖心,才能在海外用兵。  三、作戰必須有明確的政治與軍事目標。  四、如有必要,作戰計畫必須不斷重新評估與調整。  五、用兵行動須獲美國人民及國會議員的支持。  六、用兵行動必須是最後解決途徑。根據上述六個條件,觀察布希在波斯灣危機期間的反應方式,完全符合此一模式,更可說這些項目正是美國總統在指揮處理波灣危機的基本原則,而其出兵亦展現出美國海外用兵的堅定立場。
肆、從海灣戰爭看民主政治與獨裁專制的較量
  從純軍事角度看,海灣戰爭是美、蘇武器的較量。從政治角度看,海灣戰爭是民主政治與獨裁專制的較量。  海灣戰爭爆發之前,在伊拉克有百萬民眾舉行反美示威大遊行,擁護薩達姆的戰爭決策。在美國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反戰示威遊行,並提出「不要為石油而流血」的口號。曾約有2,000多人在內華達試驗場舉行示威遊行,反對核武器和增兵海灣。──從現場上看,伊拉克是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的,較之美國更齊心、更團結。  美國民眾對政府持有反對意見,起來示威遊行,反映了人民有言論、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美國國會經過激烈辯論後,參、眾兩院分別通過決議,授權布什總統必要時可對伊拉克使用武力。在海灣戰爭爆發後,美國卻沒有反戰遊行,表現了全國的團結一致。
 他把革命指揮委員會的21名成員中的4分之1指控為祖國叛徒,其中包括副總理加伊丹和幾名部長。在1979年8月,薩達姆發起一場黨內大清洗,處死復興黨官員達500人。海灣戰爭爆發前,原參謀總長哈茲拉吉和原國防部長阿卜杜勒.賈巴爾.尚沙勒因反對薩達姆的戰略而被解職。可見薩達姆是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專制獨裁者。沒有人敢於提出反對意見。人民敢怒不敢言。所以表面上看來團結一致,但一旦戰爭爆發,形勢變化,一切隱患和弱點就都暴露出來了,故在海灣戰爭中就表現出士氣低落、人民反戰、內亂蔓延。伊拉克的將軍們也承認,當時伊拉克軍隊的士氣可能處在歷史最低點,經常有士兵逃亡,甚至成建制地投降敵人。有的士兵說,他們去科威特之前,是被告知將去幫助那裡的阿剌伯兄弟。然而後來他們發現事情不是如此。在巴格達有許多應徵青年拒絕服役。有居民向外國記者說,這不是一場伊拉克戰爭,而是一場薩達姆戰爭。在伊拉克北部的庫蘇爾等城市,曾出現群眾抗議食品短缺和苛捐雜稅而引起的騷亂。伊拉克當局開槍鎮壓,打死、打傷約50餘人,逮捕數百人。  北部的哈吉烏一帶約有500名伊拉克政府軍向庫爾德遊擊隊投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也發生群眾示威活動。在巴士拉、阿馬拉等地的反叛份子繳獲軍用直升飛機40架。歷來的戰爭最後決勝敗是地面戰。薩達姆以陸軍見長而寄希望於地面戰。伊拉克部署在伊南部和科威特的軍隊54萬人、坦克4,280輛、裝甲車2,800輛、大炮2,000門。數量上較多國部隊佔優勢並有堅固的「薩達姆防線」。雙方的武器質量相差不遠。然而戰爭的進程和結果,都超過了軍事家們的預測。  地面戰爆發之前,美國成立了《沙漠盾牌》電台,宣傳美國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揭露伊拉克政府的貪污腐敗,號召伊軍士兵逃跑或投降,不要為貪官污吏和獨裁政權賣命。如伊拉克沒有嚴重的貪污腐敗,美國的宣傳就起不了任何作用。但美國的宣傳合乎事實。譬如薩達姆就在一次電視講話中講到﹕「我們正在同貪污腐化……同衰退作鬥爭。」伊拉克新聞部長賈西姆對一個穆斯林代表團說﹕「阿剌伯人現在腐化了……在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政治和經濟等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一個領域不存在腐敗現象。」正因為不願為腐敗的政權賣命,士兵產生了怕死求生的心理。針對這種心理,美國在地面戰開始前,以MC-X130特種飛機投下每枚兩噸重的BLU-X82爆炸裝置,用炸彈產生的超壓衝擊波引爆地雷,以地震般的巨大爆炸聲使伊拉克士兵產生恐懼心理。美國空軍繼而在伊軍防線上空散發大量傳單,大意說﹕「如果到明天你們還不投降,我們就要向你們發射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規炸彈。」嚇得很多伊軍官兵不戰而降。甚至還有一名司令部情報軍官,攜帶邊界布雷區地圖來降。  伊軍官兵不願為腐敗的獨裁專制政權賣命而甘願當俘虜,製造了戰爭史上的投降奇觀。美國裝甲一師的一架偵察直升飛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幾百名伊軍官兵手持白旗從工事中湧出求降。  一位英國記者深入前線採訪時,幾名伊軍官兵向記者要求投降。美國「威斯康星」號戰列艦派出無人駕駛飛機對伊軍佔領的費凱萊島進行偵察。攝影機拍攝到島上有幾百名伊軍手搖白旗向著無人駕駛飛機求降。  伊拉克的腐敗根源是獨裁專制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人民沒有言論的自由、沒有監督政府的權利。官員們可以違法亂紀、錢權交易、巧取豪奪、殘酷剝削。士兵們不願為貪官污吏特權階層賣命,所以在戰場上易受心理戰的影響而軍心動搖,不戰而潰。而民主國家的人民有言論的自由,有監督政府的權利,即使總統有不端行為,也可批評揭露公諸於眾。當官的不敢違法亂紀。政府也不會腐敗。
  在地面戰打響之前,科、沙邊界前線還出現美軍和伊軍士兵交朋友、美軍向伊拉克士兵秘密供應糧食、伊拉克士兵也允許美國兵去參觀他們的裝備的奇事。由於在獨裁專制的統治下,軍隊也走向腐敗。部署在邊界第一線的部隊,多是新召入伍的預備役軍人,缺吃少穿,得不到公平待遇,所以會接受美國兵提供的糧食。  在民主、自由制度下的人和專制獨裁統治下的人交朋友,是對敵分化瓦解,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辦法。《孫子兵法》云﹕「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意思是說,我要不被敵人戰勝,得依靠我自己的完善;要戰勝敵人,必須依據敵人本身的失敗因素和缺點。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之慘敗,由於專制獨裁貪污腐化、戰爭之不得人心,這是內因;美國高科技武器的威力、戰略之正確、戰術之創新是其外因。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要依內因而起作用。可見海灣戰爭的勝敗,不僅是雙方武器質量的競賽,也是兩種政治制度的較量。
伍、波灣戰爭對環境的影響
  波灣戰爭對伊拉克轟炸數天後,伊拉克以環境為代價,打開科威特的油槽閘門洩放大量原油汙染紅海。美國為了避免原油繼續流入海域而摧毀科威特海岸的輸油管路,但還是無法阻止原油繼續外流,又造成科威特境內儲油設施油料外洩。美國國會資料顯示,戰爭原油外洩至紅海的數量約在四百萬桶至六百萬桶之譜,並已流至沙烏地阿拉伯北部海岸,破壞當地脆弱的潮間帶及紅樹林生態。
陸、波灣戰爭年表
1990/8/2
伊拉克軍隊于當地時間凌晨2時入侵科威特。
1991/1/17
美國總統布什于16日美國東部時間19時宣布,美國已經向伊拉克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進攻。
4/3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成立監督伊拉克銷毀化學、生物和核武器的特別委員會。
4/7
美國、英國和法國在伊拉克北部設立第一個禁飛區。
4/11
聯合國正式宣布海灣戰爭停火。
1992/8/27
美英法俄正式在伊拉克北緯32度線以南的廣大地區建立第二個“禁飛區”。
1993/1/13
美國、英國和法國駐海灣地區的100多架作戰飛機同時向伊拉克南部的一些軍事設施發動了空襲,這是自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以來美英法3國第一次大規模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5/20
聯合國安理會批准了聯合國特別委員會划定的伊科邊界線。 
1995/1/12
聯合國安理會決定繼續對伊拉克實行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經濟制裁。
10/17
薩達姆﹒侯賽因宣誓連任伊拉克總統,他的政府許諾在公民投票后進行政治改革。
1996/6/11
伊拉克拒絕讓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進入巴格達附近部分場所。
9/3
美向伊目標發射27枚巡航導彈。“禁飛區”再次擴大。
12/9
聯合國批准准許伊拉克“石油換食品”的計划。
1998/3/26
聯合國負責核查伊拉克8處總統府邸的特別小組進入伊一處總統府邸。這是自1991年開始武器核查以來,聯合國核查人員首次進入伊總統府。
12/17~19
美國和英國在未經任何事先警告的情況下,對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沙漠之狐”的軍事打擊行動。
1999/12/17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284號決議,成立聯合國對伊拉克武器核查、檢查和觀察委員會,但遭伊拉克拒絕。
2000/7/1
伊拉克宣布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施行的經濟制裁已導致135萬伊拉克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兒童。
柒、心得感想
(以下為作者於國三時所撰)
  老師要我們做一篇關於歷史的報告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波斯灣戰爭。其中有大部分的原因,也是現在時事──美伊戰爭──就是第二次的波灣戰爭,讓我想去尋找那12年前所播下的種子。而老師也曾說過:「這次的學測,一定會出現有關這次戰爭的題目。」更讓我背負了義務,去了解歷史的始末。  不知道另存了多少個網頁,查閱了密密麻麻的資料後,我才發現,波灣戰爭的引起,是在一個多麼深厚的背景下,以及多麼複雜的利益糾紛。所以我想最重要的,莫過於它的起因,因此,也花了不少的篇幅在於分析上。畢竟,戰爭的經過,除了武器的精良與所產生的結果外,過程,終究是不堪回想的。  這篇報告裡,有些文字所採用的是親美的資料(畢竟中文版的比較多),所以看到的也不完全是客觀的說法。  當我看到薩達姆對民主的否定與摧殘時,我感到無比的厭惡,也?身處在水生火熱中的人民們感到無助與憤恨。人民對國家的向心力,應是來自於最真實和善的那一面,而非暴力的威脅或是恐怖的洗腦。這一點,我以我們的國家為榮,我以身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感到無比的幸福。在錯綜複雜的政治與環境因素,那兒的人民,形成了與我們不同的文化與傳統,百姓過得也不知是福是苦。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入侵,造成的衝擊卻也不知有多大。民主與極權,擴及於觀念上、制度上以及生活中。對他們而言,改變,或許不一定會更好,但以現在的趨勢來看,不妨試試。

乙未戰爭

胡斯戰爭用劍來保衛“上帝的正義”
胡斯戰爭又稱捷克農民戰爭,它是歐洲歷史上時間較長、影響深遠的一次農民戰爭。這次戰爭以捷克民族英雄胡斯的宗教改革為旗幟,以胡斯黨人為領導,所以稱胡斯戰爭。捷克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雖然較晚(約9世紀末),但工業發展很快,11—12世紀,捷克出現了許多手工業和商業城市,布拉格逐漸成為國內的經濟中心,對外貿易也發展起來。 從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匈牙利、威尼斯等地輸出的有馬、牛、皮革、糧食、銀、麻布等。到13世紀,捷克國王被列為羅馬帝國七大選侯之一。 捷克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礦藏,引來了德國封建主貪婪的目光和野心。12—13世紀,德國人開始向捷克大規模移民。首先移入的是教士和僧侶。這些教士和僧侶很快把持了捷克教會和寺院的主要職位,廣佔土地,幾乎達捷克耕地的一半。與此同時,教會為鞏固和擴大勢力,從德國招引大批騎士,讓他們分享土地,役使捷克農民和來自德國的移民。捷克國王為了增加國庫收入,也讓大批德國商人和手工業者進入捷克,並許可建立各種自治城市,享有各種特權。德國人大量移民的結果,在捷克國內形成了一個德國教俗封建主、城市貴族和礦山主的特殊社會集團。他們和捷克大封建地主相勾結,共同剝削捷克人民。農民、城市平民,身受民族和階級的雙重壓迫,使他們“像流亡者一樣住在自己的國內”。 當時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剝削者,教士的上層幾乎全是德國人,因此人們的仇恨首先指向教會。教會征收沉重的什一稅。教皇通過教會大肆搜刮,把捷克當作教廷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從14世紀後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場浩大的反教會斗爭。在反教會運動中,出現了由捷克教士組成的革新派,他們用捷克語講道,揭露教會的罪惡。到15世紀初,運動的規模越來越大。領導這一運動的是捷克偉大的愛國志士、神學家、布拉格大學教授兼伯利恆教堂的傳教士約翰·胡斯(1369—1415年)。胡斯出身于一個窮苦的家庭,他認為教會佔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沒收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他指責德國的高級教士說︰在上帝的眼里,一個有道德的窮苦農民和老婦人,比一個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他還揭露城市的德國貴族的罪惡。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贖罪券,胡斯公開抨擊,主張改革教會,否認教皇有最高權力。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國教士以及羅馬教廷的仇恨。 胡斯被迫轉入農村進行反教會宣傳。1414年,胡斯被召參加在康斯坦次舉行的宗教會議,並把他逮捕,于同年7月6日在康斯坦次廣場上以異端罪名把他焚死。皇帝西吉斯孟德在胡斯赴會時,曾答應保證安全,但這時卻坐視不救。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極大的憤慨,1415年9月,布拉格舉行多次集會,抗議教皇和皇帝的背信棄義,市民開始驅逐德國教士,並不顧康斯坦次會議的集會,實行俗人用酒杯領聖餐的宗教儀式。1417年起,出現了消滅一切領主的口號。到1419年7月,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在胡斯改革的旗幟下爆發了。 胡斯戰爭擁有一支以塔博爾派為核心的常備軍,其軍隊主力是步兵,也有騎兵和炮兵。基本戰術單位是戰車,數十個車組編為一個“戰車隊”。步兵、騎兵與之協同作戰,炮兵擁有野炮和攻城炮,野戰部隊總人數為4000—8000人。戰斗序列包括前衛部隊、主力和後衛部隊。火炮布置在戰車中間,步兵和騎兵隱蔽在工事內,戰車保護士兵不受那些在有利情況下下馬作戰的重騎兵的襲擊。胡斯黨人軍隊的戰術多半是進攻行動。主要戰役發生在以下幾個地方︰在甦多麥爾日(1420年),400名胡斯黨人擊退了2000名國王騎兵部隊; 1420年,在維特科夫山,由杰士卡率領的部隊,給西吉斯孟德一世皇帝率領的捷克第一次十字軍遠征部隊以迎頭痛擊; 1422年,在庫特納—戈拉和涅梅茨卡—布羅德附近,第二次十字軍遠征部隊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1426年,在烏斯提附近,塔博爾派2.5萬人擊敗了十字軍騎士部隊7萬人(第三次十字軍遠征部隊的主力);在塔霍夫(1427年)和多馬什里茨(1431年)附近,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軍遠征被擊退。胡斯戰爭的影響波及德國,對整個歐洲都產生了震動。 30年代初,捷克發生了重大的社會變革,胡斯黨人分裂為聖杯派(溫和派)和塔博爾派(激進派)。經濟和政治上較穩固的聖杯派開始與封建天主教陣營勾結。貧民革命軍成了聖杯派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市民階級和貴族公開背叛人民,其力量已佔3倍優勢,遂于1434年的利帕內會戰中打敗塔博爾派。至此,胡斯戰爭結束。 恩格斯指出︰胡斯革命運動“即捷克民族為反對德國貴族和德意志皇帝的最高權力而進行的帶有宗教色彩的農民戰爭”。胡斯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它比英、法等國的農民起義具有更大的規模。它給德國在捷克的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保證了捷克在一定時期內脫離神聖羅馬帝國而獲得獨立的政治地位,如皇帝承認胡斯教會的獨立,外人不得干涉捷克的宗教事務。同時,這次戰爭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捷克一國的範圍,胡斯和塔博爾派的思想傳播到捷克鄰近各國以及整個歐洲,促進了這些國家15、16世紀反封建斗爭的高漲,推進了許多國家的宗教改革運動,如16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16世紀初瑞士、法國、英國等宗教改革。 胡斯軍在軍隊建設和軍事學術方面有一定創新,比如︰首創車載兵和戰車工事對付敵重裝騎士騎兵;情況需要時,戰車相互聯結成各種戰車工事,保護士兵不受重裝騎士騎兵的襲擊;在野戰中大膽機動,勇猛進攻,並大量使用輕炮兵;集中使用兵力,重視各種協同動作等。這些在世界軍事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筆。
 
抗日戰爭
前言﹕:
中國是一個充滿苦難的民族。中國近百年來,遭到列強的侵略和瓜分,淪為次殖民地,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在中國人民昐望和平的時候,日軍的侵略打破了他們的夢。
從來沒有一場戰爭像抗日戰爭,把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因日軍的殘暴,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也不由得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而反抗。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血淚斑斑的一頁。那裡有婦孺被屠殺時發出的哀嗚,有戰士奮勇作戰時發出的吼叫。這裡見證了人性的墮落和黑暗,見證了一個民族在面對生死存亡時奮力掙扎,保存了自己的種族和尊嚴,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它證明了中華民族無論遇上了多少的危機,也能奮勇向前,永不言敗。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基本。在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候,讓我們重溫過去的歷史,抓緊我們的根。
聽聽我們同胞在抗日戰爭時發出的歌聲
距離蘆溝橋事變記念日剩下 天 小時 分 秒
geovisit();

近百年日本侵華簡史
背景
一二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
偽「滿洲國」
蘆溝橋事變
中日戰爭的經過
南京大屠殺
西安事變
國共合作抗日
香港淪陷
日本投降
戰時暴行
感想
連結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英國封建貴族的葬禮
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在這百年戰爭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于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在這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由于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1327—1377年是英國歷史上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1376年長子愛德華死後,王位幾經更替,傳位于亨利六世。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遭到慘敗,這不僅引起農民而且也引起富裕市民和新興中小貴族的不滿,因而爆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軍處死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貪官污吏,嚇壞了新興中小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寄希望于改朝換代,因而支持約克家族奪取政權。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咨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佷、驍勇善戰的沃里克伯爵及數千名軍隊隨同前往。亨利六世在王後瑪格利特和執掌朝廷大權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小股武裝赴會。5月22日,雙方在聖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約克公爵于上午10時下令向搶先佔據小鎮的亨利六世軍隊發起進攻。經數次沖鋒,亨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約100人,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斗結束後被搜出抓獲。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鬥。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王後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甦格蘭借到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約克公爵匆忙湊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于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12月30日,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並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 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于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余人,遠遠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于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楮,射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並蜂擁沖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這時,約克軍隊的後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夜。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甦格蘭。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個分散的搏斗。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死掉了。 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集中表現在愛德華四世和沃里克伯爵的斗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里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隊離開倫敦北行,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軍。沃里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一。不久,沃里克在路易十一支持下,卷土重來,打回英國。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他逃到尼德蘭,依附于他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利用英國人對沃里克普遍反感的情緒,親率軍隊與沃里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 愛德華四世共有9000人的軍隊,而沃里克卻有2萬人的軍隊,由于力量懸殊,愛德華四世決定先發制人,清晨4時許,他率軍在濃霧中發起攻擊。沃里克本人被殺,其部下戰死者達1000人。接著在5月4日,愛德華四世又俘獲了從南部港口威第斯偷偷登陸的瑪格利特王後,將她和她的獨生幼子及許多蘭開斯特貴族殺死。之後又秘密處死了囚禁的亨利六世。 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有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流亡法國,他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事業的繼承人。 1471—1483年,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愛德華四世殘暴地懲治了不順從的大貴族。 1483年4月愛德華四世死後,其弟理查登上了王位,他也同樣使用殘酷和恐怖的手段處決不馴服的大貴族,沒收其領地。他的所作所為,反而促使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都聯合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周圍來反對他。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于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開倒戈,約克軍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戰死,從而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出身于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政治緊張局勢,他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後,將原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 在這次戰爭中,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同歸于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在戰爭中迅速增長,並成了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玫瑰戰爭是英國專制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恩格斯說:“英國由于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這對于英國歷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隨著政治的統一,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封建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導致英國農村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密切聯系的新貴族,他們把積累起來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工業,使得英國工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